「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为什么我的 “产品卖点” 比别人多,用户还是买了别人的?( 二 )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 场景这个词被运用到了互联网领域 , 适用范围在扩大 , 定义也在简化 。
线下靠场景和台词来营造场景氛围 , 来挑动观众的情绪 , 线上也是如此;不过线上更多的是模拟场景 , 而不是直接展现 。
我们在做营销时 , 尤其是把新产品推到受众面前时 , 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状态往往是:
与我无关 , 完全无感
它是干嘛的 , 我用得着吗?
转头就忘 , 想不起来
而场景的两个作用 , 恰好可以针对解决受众的以上三点问题:
1)情绪唤起
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对由外界刺激做出的应激反应 , 除去某些特定的生理原因 , 情绪和感受不会无缘无故产生 , 基本都是场景下的外部刺激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产生 。
因此 , 重现情绪产生时的场景 , 能够快速激发受众的情绪 。
2)记忆联想
人的记忆分为情节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 情节性记忆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片段 , 而程序性记忆是内化的知识或技巧 。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记忆 , 大多就是由场景中的各种片段和细节组成——你可能记不清前天晚餐在餐馆吃的是什么 , 但有可能还对餐桌上的某个图案记忆犹新 。
描绘场景中的细节或独特点 , 能够唤起情节记忆 , 引发受众的联想 。
消费者在生活中想起产品是有固定的顺序的 , 只有当他身处某种情景下时 , 他才会产生需求 , 进而想到需求的解决方案 , 也即是我们的产品功能 , 最后才是想起品牌 。
比如上班途中 , 错过了公交车 , 为了不迟到拿到这个月的全勤奖 , 于是我想到了打车 , 继而打开了滴滴 。
下班途中肚子饿了 , 想吃点东西先垫一下 , 但是又不想吃太饱 , 因为还要回家吃饭 , 为了解决饥饿问题 , 于是我想到了士力架 。
情景——需求——功能——产品
为了顺应消费者的思考顺序 , 方便消费者联想 , 我们的营销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顺序 , 将情景、需求或功能与品牌名绑定 。 如:
怕上火 , 就喝王老吉!
装房子 , 找家具 , 就上赶集网!
可以发现 , 很多产品的广告语都是如此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为什么我的 “产品卖点” 比别人多,用户还是买了别人的?
本文插图
士力架广告
而消费者的联想路径越短 , 就能越快想到你的产品 , 不然等他具体细化到功能时 , 可能已经想到好多别的选择了 。 因此聪明的营销人常常将产品和场景进行捆绑 , 让受众产生记忆锚点 。
比如:
每当使用手机快没电的时候 , 想起的是“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
当挤地铁时看到旁边的人满头头屑 , 会想起“持久去屑保护100%信心”;
过年考虑什么礼的时候就会想起“今年过节不收礼 , 收礼只收脑白金” 。
这些都是将场景与产品进行记忆捆绑的广告 。
并且 , 对使用场景的描述 , 也变相的提醒了受众 , 你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它/需要它 , 给你创造买我的理由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要推销一件产品 , 要先谈场景的原因 。
02
如何模拟/构建场景?
在影视剧中 , 我们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呈现场景;但是在互联网中 , 由于条件限制 , 多数情况下 , 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模拟场景 。
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怎么用文字模拟场景 , 才能让人有代入感?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 , 就是把线下影视剧本中的场景元素一样不差的照搬到线上来 , 非要写满4W1H , 用很多内容去描述场景中的画面细节 。
这样不一定错 , 但是常常会导致一个问题——篇幅太长了 。
互联网民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耐心 , 三两句没能让他有感觉 , 他很可能就跳出了 , 再想把注意力吸引回来可就不容易了 。
比如这个榨汁机的营销文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为什么我的 “产品卖点” 比别人多,用户还是买了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