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官渡之战不是曹操与袁绍间的个人战争,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

说起《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 , 想必我们大家都不陌生了 , 它是东汉末年"三大著名战役"之一 ,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 。
【爱历史】官渡之战不是曹操与袁绍间的个人战争,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我们大致回顾一下就是:在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 曹操率领大军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处)决战 , 最后以曹操胜利 , 袁绍惨败结束 。 这场战争的胜利 , 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但过去我们在看待这场战争的时候 , 总觉得它就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个人战争 , 但其实不然 , 在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看来 , 官渡之战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战争 , 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 。 为何这么说呢?
【爱历史】官渡之战不是曹操与袁绍间的个人战争,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
文章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曹操的出身;曹操出生于宦官世家 , 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 虽说曹腾历经四代皇帝 , 颇有些名望 , 甚至在汉桓帝时期还被封为费亭侯 。 但这样的宦官身份 , 在传统的儒家看来 , 却是不入流的 。
但袁绍就不一样了 , 他出身于东汉后期的一个权势家族 , 即"汝南袁氏" , 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 , 袁家四代中就有五人位居三公 , 因此在书中 , 都说出身于"四世三公" , 名震天下 。
【爱历史】官渡之战不是曹操与袁绍间的个人战争,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
文章图片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 , 曹操和袁绍所代表的就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 即平民阶级和贵族阶级 , 用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寒族"和"豪族" 。 因此这样说来 , 官渡之战就是"寒族阶级"战胜"豪族阶级"了 。
但历史证明 , 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 , 因为最后魏蜀吴三国都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给统一了 , 而司马家族所代表的就是"豪族阶级" 。 因此后来晋国取代曹魏 , 实际上就是贵族战胜寒族的表现 。
【爱历史】官渡之战不是曹操与袁绍间的个人战争,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
文章图片
所以从这些分析中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 即:东曹魏政权到晋的转换 , 并不是简单的朝代更替那么简单 , 而是寒族阶级和豪族阶级的权力博弈 。
而这种博弈带来的后果 , 就是寒族阶级先崛起又受到打压 , 最后还是由豪族阶级胜利告终 。
当然 , 也许你会对"寒族"和"豪族"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 我们将它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
【爱历史】官渡之战不是曹操与袁绍间的个人战争,而是两个阶级间的权力博弈
文章图片
曹魏是寒族出身 , 因此在选人用人上面主要注重的是才干 , 比如在建安十五年的时候 , 曹操还颁布了《求贤令》 , 其中说道:
"今天下尚未定 , 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 唯才是举 , 吾得而用之 。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 曹操选拔人才 , 遵循唯才是举的方针 , 不局限于个人品行 ,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你有本事 , 就可以当官 。
但这对于晋朝的司马氏来说却是不能容忍的 , 因为他们有豪族背景 , 因此他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更加注重门第出身 。 所以两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
因此我们会发现 , 实际上整部三国史 , 如果你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的话 , 定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
参考文献:《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三国演义》、《魏晋南北朝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