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知行】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二 )


公元1043年 , 范仲淹在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的十项改革主张 , 其中的“明黜陟 , 抑侥幸 , 精贡举 , 择长官”等措施都涉及了官吏的考核和任用 。 依据新政政策 , 范仲淹亲自审查各路监司的名册 , 只要发现不称职者和贪腐之辈 , 便从名册上一笔勾掉 。 当时枢密副使富弼见此情景 , 不无担忧地对他说:“一笔勾之甚易 , 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 , 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 范仲淹徙知青州 , 仍对吏治腐败担忧 , 向朝中上书要求整顿吏治 , 云“其间纵有良吏 , 百无一二” 。
范仲淹一生勤于修身 , 严于律己 , 公而忘私 。 按宋朝的规定 , 大臣临终前要留《遗表》 , 内容多是向皇帝提出对自己对子女和家人的请求 。 而范仲淹在《遗表》中 , 先是谈了自己生平志愿 , 接着谈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忧国忧民的忠心 , 最后他请求皇帝要“上承天心 , 下徇人欲 。 彰慎刑赏 , 而使之必当 。 精审号令 , 而期于必行 。 尊崇贤良 , 裁抑侥幸……”这份600多字的《遗表》 , 除了谈论国家大事、治国之道外 , 只字不谈个人和家庭之事 。 《孟子·尽心上》曰:“独孤臣孽子 , 其操心也危 , 其虑患也深” , 范仲淹的一生不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凝练 , 更是“忧乐”观最好的诠释 。
【大道知行】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文章图片
范家大院
03
以德润身
范仲淹做人做官 , 时刻保持自省自律 , 时常说“不矜细行 , 终累大德” 。
据记载 , 范仲淹从入仕至官居参知政事(副宰相) , 直至去世 , 身边未增加一名仆役 。 他一生奔波各地供职 , 长期居无定所 。 到了晚年 , 其子弟劝他也在洛阳置地修园 , “为逸老地” 。 范仲淹坚决反对:“人苟有道义之乐……况居室乎?”“吾所患在位高而艰退 , 不患退而无居也 。 ”他担心的不是退闲后有没有地方住 , 而是国事繁忙退不下来 。
范仲淹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 他的文章简练 , 笔锋犀利 , 才华横溢 , 很受人崇拜 。 他一生给人写了很多碑铭、墓志、序文等 , 但一律拒收酬金 , 分文不取 。 公元1046年 , 范雍去世 , 范仲淹给他写了墓志 , 称赞范雍是“邦之伟人” 。 范雍的儿子为了表达谢意 , 给范仲淹送去了非常贵重的礼物 , 他拒不接受 。 后来范雍之子又送去了父亲收藏多年的书画珍品 , 范仲淹仍然拒不接受 。 这一来范雍的儿子感到很为难 , 最后范仲淹只好留下了一本很普通的《道德经》 。
范仲淹不仅自己节俭 , 治家也十分严格 , 要求子孙也要生活俭朴 , 其“子孙皆守其家法” 。 据载 , 儿子范纯仁结婚时 , 他听说儿媳的嫁妆“以罗绮为帷幔” , 愤言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 , 安得乱吾家法?敢持归吾家 , 当火于庭!”最后儿媳果然没有把罗绮带来 。
【【大道知行】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虽然自己清廉节俭 , 却乐善好施 。 他晚年回到了家乡姑苏为官 , 把所有收入和赏赐都捐献出来 , 设义田、建义学 。 在苏州首创“义庄” 。 一生为官的范仲淹至死身边几乎没有资财 , “殁之日 , 身无以为敛 , 子无以为丧” , “而殓无新衣 , 友人醵资以奉葬 。 ”虽贫穷至此 , 却为时人爱戴 。 《宋史》载:“(范仲淹)死之日 , 四方闻者 , 皆为叹息 。 ”数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领 , “哭之如父 , 斋三日而去” 。
范仲淹一生才堪大任 , 德匹其位 , 道德文章盖世 。 苏轼称其为“盖行求无愧于圣贤 , 学求有济于天下 , 古之所谓大儒者 , 有体有用 , 不过如此 。 ”尤其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呈现出的政治理想、家国情怀和价值取向 , 为后世立下了一座精神丰碑 。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薛洪波)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