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

中国有句古话 , 叫“水火无情” , 说的就是人类在面临水灾和火灾之时的无力 。 当然 , 与比较少见的洪灾相比 , 火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显然更高 。
现代社会完善的制度和科技水平之下 , 除非是大面积的森林着火 , 一般性的城市火灾往往被扑灭于萌芽 , 对城市的影响不会太大 。 但是在一千多年的宋代 , 由于科技等方面的原因 , 城市中的火灾对社会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 。
【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
文章图片
宋代皇宫复原图
单以当时大宋朝的首都汴梁为例 , 根据史书记载 , 历史上对大宋京城汴梁造成巨大危害的火灾 , 竟然有44次 。 能进入史书 , 可想而知这些火灾情况有多么严重 。 那么被国学大师陈寅格称之为“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大宋朝 , 是如何保障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的呢?一、城市化背景下的“坊市合一” , 和建筑材料的易燃性 , 是汴梁城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要弄明白宋朝汴梁城的消防措施 , 首先就要知道当时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宋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之中一个另类的存在 , 因为对文人士大夫的优容 , 促使土地兼并成风 , 以往封建国家作为主要税收来源的农业税 , 仅占大宋税收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
【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
文章图片
宋代汴梁城
而严重的三冗问题和外部压力 , 促使大宋朝每年的财政支出都是巨额的 , 在此基础之上 , 宋代历代执政者不得不改变封建时代开辟以来 , 古代王朝一直所奉行的“重农抑商”的国策 , 重视并鼓励工商业的繁荣 。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华门外 , 市井最盛 , ……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 , 无非天下之奇 。 ”
商业的繁荣又直接导致了当时作为都城的汴梁城人口数量激增 。 根据后人推断 , 汴梁人口最多时达到一百万以上 , 而当时的欧洲最大的城市 , 人口也不过是十几万 。
庞大的人口除了带来商业税收的增加以外 , 也直接导致北宋都城汴梁火灾频发的历史事实 。
首先是大量人口聚集在京城 , 自然需要住宿和衣食 , 而作为天下首善之地的京城 , 汴梁的消费水准自然也不会太低 。 由此就导致了一个现代人也依然在遇到的问题 , 房租太贵 。
房租太贵 , 可是谋生的机会就放在那里 , 汴梁人也只能想办法“蜗居” , 各种合租房 , “违建房”等现象 , 可不独是现代人的智慧 , 老祖宗早就玩过了 。
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增加 , 这些人又都要吃喝住行 , 烟熏火燎 , 发生火灾也就是大概率的时间了 。
同时 , 商业的繁荣还促使自唐朝以来 , “坊市分隔”的城市规划方案失效 。 所谓“坊市分隔”其实就是居民区和商业区隔离开来 。 所谓坊就是住的地方 , 居民区;市就是商业活动区 。
【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
文章图片
宋代市井生活
宋代汴梁城商业的繁荣和人口密度的增加 , 促使大量从事商业的外来人员滞留汴梁城 , 这些人多以服务业为主 , 自然要住在方便工作的地方 。 而居民区中也有人从事一些小商小贩之类的商业活动 。
坊市合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 , 任何一场火灾发生的地方 , 都是人口密集区 , 一旦火势无法控制 , 损失的就不止是经济效益 , 更是一条条人命 , 从而将火灾的危害等级无限提升 。
另一方面 , 宋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木质材料 , 也为火灾频繁发生创造了条件 。 除了在修建房屋时必然要用到木材之外 , 更有诸如佛塔等建筑 , 有的完全就是用木头做的 , 自然极易引起火灾 。
由此可知 , 城市化的兴起和人口密度的增大 , 促使坊市合一的城市环境出现 , 同时建筑中大量使用易燃的木质建材 , 促使汴梁城火灾频繁 , 而且给消防工作制造了很多难题 。 二、为了解决汴梁火灾的问题 , 宋朝不仅常设有消防队 , 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从预防到救治一系列完善的消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