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经典中国通史31,不仅有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铸造水平相当惊人


『读史』| 经典中国通史31,不仅有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铸造水平相当惊人
文章图片
手工业是商代社会生产很重要的部门 。 从出土的各种手工制品来看 , 已是一个分工较细的独立生产部门 。 有各种专业的手工工匠 , 生产各种产品 。 丝麻的纺织还使用简单的机械 , 这些产品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都很高 , 如青铜器、玉器、骨角器、丝织品都非常精美 。 尤其是器类繁多、花纹绚丽的青铜器 , 反映了商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说到商代的青铜器 , 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个闻名世界的司母戊方鼎 , 它是商王朝后期王室的青铜祭器 。 这是一个腹部呈长方形 , 上有两耳、下有四只圆柱形的鼎足 。 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字 , 因此称为“司母戊鼎” 。 因体形呈长方形 , 又称为“司母戊方鼎” 。 这个带耳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的商代重器 , 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
司母戊方鼎的结构复杂 , 鼎体饰以饕餮纹 , 耳上铸有两虎相向张口吞食一人头的形象 , 耳、身、足是分别铸成后再合成一个整体 。 它也是目前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
青铜的冶炼和制造如果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青铜器开始算起 , 到商代晚期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 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器的铸造在商代是一个最先进的生产部门 , 它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水平达到相当惊人的高度 。
所谓青铜 , 就是铜和锡、铅的合金 , 因为这种合金的颜色呈青灰色 , 铸造出来的器物就称作青铜器 。 商代铸造青铜器就是根据器物的用途来配方冶炼的 。 如一般的器物含铅量就少(铅、锡作用相同) , 贵重礼器、兵器和某些实用的工具含锡量就多一些 。
【『读史』| 经典中国通史31,不仅有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铸造水平相当惊人】商代冶炼青铜的设备 , 从发现的遗物来看 , 前期是用坩埚 , 在郑州南关外铸造铜遗址中出土有陶质的“大口尊” , 内外都涂有草拌泥 , 内壁粘有铜渣 , 说明它是熔铜用的坩埚 。
『读史』| 经典中国通史31,不仅有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铸造水平相当惊人
文章图片
在殷墟铸铜遗址中发现了一种像古代武将戴的头盔一样的坩埚 , 考古工作者称它为“将军盔” 。 这也是熔铜用的 , 其底部有一个长柄 , 使用起来比大口尊的坩埚方便 。 尤其是要浇铸像司母戊鼎这样的巨型大器 , 只能用“将军盔”这样的坩埚 。 在安阳苗圃北地殷墟的铸铜遗址中 , 也发现了熔炉的残壁 , 炉内壁一面有溶渣 , 表面粘有木炭和铜渣 。
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是用陶范浇铸 , 作一器物前 , 先要用泥制成模子 , 烘干 , 这叫做陶范 。 将熔化的铜液浇入范中成形 。 一件较大的器物要用两块、三块或更多的陶范分铸后再合起来浇铸成形 。
1959至1960年在安阳苗圃北地殷墟铸铜遗址中出土的陶范 , 达3800多块 。 像司母戊鼎这样的巨型器 , 有学者计算了一下 , 铸造时要使用几十块大小不同形制的陶范 , 几十个坩埚 , 从溶铜到浇铸合成 , 至少也要二三百个工匠才能完成 。
目前在东起山东 , 西至陕西、甘肃 , 南自湖南、江西 , 北到辽宁 , 都出土过商代的青铜器 。 估计历年出土的仅礼器一项就有几千件 , 加上车马器、工具就有上万件 。
这些青铜器物 , 有中央王朝生产的 , 也有各地诸侯、方国生产的 。 按照当时的制度 , 大型重器只能由中央王朝生产 。 如司母戊大方鼎和1976年在殷墟五号墓(又叫妇好墓)出土、腹内壁有“司母辛”三字的两个大方鼎 , 一个通高85.5厘米、117.5公斤;另一个通高80.1厘米、重128公斤 。
1974年在郑州杜岭街出土的两个大方鼎 , 一个通高100厘米 , 重82.25公斤;一个通高78厘米 , 重64.25公斤 , 都只能由中央王朝生产 。 地方诸侯、方国生产的比较小 。 如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中 , 已出土的150多件青铜器 , 没有发现大型重器 ,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 , 也没有大型重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