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置业」一份消失的央行报告,数据很意外,中国家庭户均1.5套房、资产317万( 二 )


除了本身存疑 , 数据还能让人随意打扮和解读 。
住房拥有率达到96%能不能说是房地产的巨大利空?美国的城镇化率高出中国20个百分点 , 住房拥有率却比中国低了整整32.3个百分点 。 城镇房子都过剩成这样子 , 还继续建下去可不就是要崩了?
而且 , 连城镇收入最低20%家庭的住房拥有率都达到89.1% , 对比美国最低收入20%的家庭住房拥有率是32.9% , 中国人果然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 , 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啊 。
3.     居民债务
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率为9.1% , 低于美国的12.1% , 总体稳健 , 少数家庭资不抵债;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债务收入比为1.02 , 略高于美国0.93的水平;偿债能力总体较强 , 偿债收入比为18.4% 。
表面上听起来很强 , 但居民超前消费的水平比美国还高 , 而且房贷占了家庭总负债的75.9% , 这更加要求收入稳定 。 一旦经济有风吹草动 , 影响收入预期 , 房贷的违约量会很可观 。
报告也提了“中青年群体负债压力大 , 债务风险较高” , “刚需型房贷家庭的债务风险突出” , “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负债率(就是金融贷款和金融资产的比率)较高 , 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 。
但最后的结论是:“居民家庭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 敢情前边所有的预警都是说着玩的?对于这些结果 , 网友犀利点评:调查样本选得好 , 相当于火车上问人有没买到票 。
这份调查的初衷是研究住户部门偿债能力 , 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意义重大 。 但在此报告基础上 , 却能得出几个味道不太对劲的结论 , 令人怀疑它将如何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
第一个结论:房价绝对不能整体性下跌 。 这个结论倒是不意外 。
调查数据称 , 城镇居民家庭净资产(也就是减去负债之后)均值为289.0万元 , 前10%占比49% , 最高1%的家庭占17.1% , 分化程度更高 。 再加上很多家庭主要是背负房贷 , 这就意味着减掉房价上涨带来的纸面财富 , 中国贫富差距更严重 。
我们再对比一下美国的家庭资产 , 金融资产占了美国家庭资产的72% 。 数据来自于美国消费者财务调查(SCF) , 不包括《福布斯》400强企业 ,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低估了前1%的财富份额 , 这部分人群的金融资产构成也更高 。 (中国的高收入群体也存在低估的可能 , 但不妨碍拿来粗略比较) 。
房子是中国人最大的财富 。 这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居民的“房地产信仰” 。 房地产深度捆绑中国家庭财富 , 是另一个角度的“中国经济基本盘” 。
中房美股 , 即便是全球最大的泡沫 , 也是最有刚性的泡沫 。
第二个结论:房价跌了就更没人消费 。 我们过去经常说 , 房价上涨挤压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 但看完报告 , 似乎能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房价跌了更没人消费 。
居民家庭负债集中于中青年和高学历家庭 , 他们负债压力大 , 债务风险高 。 但这群人又是中青年消费能力最高的 。 要想让主力军消费 , 只能降低他们的负债压力 , 要么是债务端降息 , 要么资产端提高财产性收入 。
如果房价跌了 , 压力就更大 , 绕来绕去 , 这房价只能涨不能跌 。 房价跌了就更没人消费了 。
另外 , 美国家庭债务收入比率(0.93) , 居然比中国(1.02)还低 , 也说明中国有很多家庭的收入无法覆盖债务 , 风险大 。
这个结论 , 一是证明了房地产给中国居民带来了很明显的财富不安全感 , 超出余力负债也要买房 。 二是刺激消费的债务空间比美国小 , 经济转型会更困难 。
第三个结论:在中国 , 普通人要致富得买房 。 虽然“总资产越多的家庭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程度越高” , 而且更多是高学历人才 , 但报告却称“商铺及厂房等经营性资产是家庭资产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
也就是说 , 在中国要想真正和多数人拉开差距 , 还是得买商铺、厂房这些经营性资产 , 说白了 , 还是房 。 这个结论一是佐证了超级地租挤压实体盈利 , 干实体不挣钱;二是说好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 但似乎投资金融资产并不能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