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真鉴■巨亏7.5亿,一部国产大片的泡沫史( 五 )
一开始 , 杨真鉴只想按惯常做法 , 在国内找人完成概念设计 。 他找过几个年轻人 , 绘画的娴熟度不成问题 , 但模仿美国大片的痕迹很重 , 且都是单干户 , 无法承担一部电影数量庞大的体系化设计 。 但不甘心就此放弃 , 才转向国外寻找 。
在好莱坞发展多年的导演张鹏就成为资源窗口 。 但尝试邀约了各种人 , 态度不是轻慢就是拒绝 , 几番周折 , 终于找到一名叫 Keith 的英国设计师 , 请他来到中国 , 双方沟通、Keith 画图 , 如此相处了一段时间 , 事情才算有一点儿谱 。
电影制作就像熟人社会 , 当你可以选择合作伙伴 , 你一定会选使你信任、志趣相投的人 。 所以 , 当 Keith 决定加入后 , 又请来了意大利美术总监 Oscar Chichoni , 资源开始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 墨西哥籍的视效总监 Charlie Lturriaga 入组以后 , 向导演张鹏推荐了同为墨西哥籍的摄影指导 Patrick Murguia 。 后者入组以后 , 又请来了刚刚结束《长城》拍摄的灯光师马文能 。 马文能入组的条件则变成请自己信得过的外国机械组 。 摄影、机械和灯光联系紧密 , 三个部门打包进入 , 加起来有 100 多人 。
最终 , 将近 300 名外国主创来到中国 , 几乎包揽各个制作部门的「部门长」一职 , 负责《阿修罗》各个制作环节的创意和设计 。
高翔还记得收到邀约那天 , 得知自己将要合作的制作阵容 , 他的反应是:「可能吗?像梦一样!」杨真鉴最终把对剧组筹备的满意简化成两个字:「神迹 。 」
尽管对项目的市场判断持保留态度 , 在得到杨真鉴关于控制权的保证后 , 阿 Paul 还是爽快接下了担任执行制片的邀请 。 阿 Paul 试图向我解释两种矛盾态度何以在一个职业制片人身上自洽 。 「因为他真的希望引进一些外国技术给中国人去学 , 令中国的电影市场和技术更成熟 。 」一开始 , 阿 Paul 坚称是被杨真鉴的理想所打动 。 察觉到这番说辞难以打消我的疑虑 , 阿 Paul 决定「说难听一点」:来这个剧组 , 跟外国人学习 , 还有钱拿 , 何乐而不为?
「神迹」落地 , 执行制片人阿 Paul 却已经一筹莫展 , 有一处摄影棚在廊坊大厂 , 这样大规模的外国制作团队 , 住宿都成困难 。 廊坊只有一家喜来登 , 根本不可能容纳所有的外方人员 。 阿 Paul 只能安排各部门的部门长优先入住 , 剩下的人员就找比较干净的 7 天酒店安置 。
「你想想 7 天酒店对外国人来说到底怎么样?」但没有别的办法 , 丑话说在前面 , 能接受就来 , 不能接受 , 也只有这样的条件 。
在众多部门长中 , 威亚部门的负责人石峰是少数具备国际制作水准的中国人 。 在《阿修罗》以前 , 石峰曾与导演程小东合作几十个项目 , 为人熟知的是《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 但真正使他具备国际水准的并非影视项目 , 而是与舞美大师 Mark Fisher 合作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 。 整个开幕式以威亚表演为创意核心 , 连位于珠江江心的四个高达 80 米的船帆设计都由两百人的威亚表演决定 。 为了跟上 Mark Fisher 和外国团队的制作要求 , 不会使用键盘打字的石峰花费 1 年时间自学了 CAD 工程图 , 才适应流程化的沟通合作 。 他从小习武 , 但学习 CAD、适应国际团队过程之艰困 , 使他一度觉得「这个坎儿过不去了」 。 某种程度上 , 石峰的职业成长能够说明《阿修罗》的制作班底何以使国内的从业者如此兴奋 。
《阿修罗》不同于国内其他剧组的细节有很多 , 比如 , 剧组的伙食很好 , 甚至每天都有下午茶 , 每周都能享受单休 。 但最大的不同是:规模前所未有的庞大 。 经纪人翟婧言去探班 , 按照以往的习惯 , 她要为剧组里的每一个人买点儿东西 。 但《阿修罗》剧组有 1500 人 , 得知这个数字 , 她放弃了 , 最终只给主创买了咖啡 。 在《阿修罗》以前 , 她见过最大的剧组——《道士下山》——也不过近千人 。 1500 人 , 就算只买瓶装饮料 , 一辆车也运不进去 , 更何况也消费不起 。
- 王家卫:1990年,王家卫花4000万拍此片,刘德华主角变配角,投资人巨亏
- 「乐视网巨亏112亿」乐视网巨亏112亿 今日困顿贾跃亭要不要负责?
- 「乐视网巨亏112亿」昔日大佬如今败落 乐视网巨亏112亿
- 「诺兰」他用0.0002亿成本拍的电影,打了7.5亿国产烂片导演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