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阶段:获取初谥 。 这个阶段又具体可以分为7个环节 , 分别是群臣议谥、撰谥册文、书谥册宝、撰谥议、南郊请谥、御殿奉谥册宝及读册文 。
所谓“群臣议谥” , 根据宋朝《文献通考》记载 , 大体程序是:“太常寺已依例集谥号于尚书省 。 侍从、台谏、两省官、监察御史以上赴尚书省集谥 , 郎官以上书谥 , 考功拟谥 。 诏恭依 。 谥号既定 , 翰林学士撰谥议 。 ”说白了就是遴选特定的官员 , 一起商讨该给去世皇帝选个什么谥号 , 不过正如上文所说 , 到了宋朝谥号基本已经丧失了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 , 所以 , 群臣议论谥号时 , 就是绞尽脑汁想一些皇帝生前的优点 , 谥号大都是赞美之词 。
文章图片
至于撰谥册文、书谥册宝、撰谥议 , 基本是同时进行 , 是对“群臣议谥”结果的书面化总结 , 参与这个环节的人多是朝中重臣 , 一般而言宰辅都会参与其中 , 谥议的撰写者多是翰林学士 。
这个环节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 一个是用来书写谥册文、谥册宝、谥议的材料和尺寸有及其严格的规定 。 另外一个是谥议的内容非常固定 , 基本都是三部分:第一部分 , 告诉大家给皇帝上谥号的必要性;第二部分 , 阐述皇帝生前的功绩;第三部分 , 说明给皇帝选定这个谥号的原因 。
所谓南郊请谥 , 之前的称呼为“南郊告谥”或者“告于南郊” , 因为皇帝是天之子 , 按照规定 , 皇帝的谥号只能是上天赏赐 , 所以大臣所干的事只不过是替上天打了个初稿 , 具体行不行还要看上天同不同意 。 然而 , 当宋仁宗去世后 , 翰林学士王珪提出了不同意见:“史臣以为天子之谥 , 当集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诸司三品以上 , 于南郊告天 , 议定然后连奏以闻 。 ”
意思是大臣先商量好再祈告上天 , 并不符合皇帝谥号由上天选定的要求 , 而应该是当着上天的面来讨论皇帝谥号 , 这样才能体现上天的意志 。 这一意见被宋英宗采纳 , 于是议谥的地点也就放到了南郊 , 与此对应 , 称呼也改为“请谥于南郊” , 也称“南郊请谥” , 宋仁宗则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谥号的皇帝 。
文章图片
▲王珪历史画像
这种情况下 , 除了商议的地点发生了改变 , 谥议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改变 , 比如说宋太祖谥议文中写道:“伏请上大行皇帝尊谥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 庙号太祖” , 而宋仁宗的的谥议则写的是“大行皇帝谥 , 宜天锡之曰‘神文圣武明孝皇帝’ , 庙号仁宗 。 差别在于一个是告诉上天为皇帝选的谥号是什么 , 一个是请上天为皇帝赐下谥号 。
所谓御殿奉谥册宝和读册文 , 指的是南郊请谥后 , 在皇帝驾崩的御殿奉上谥册、宝 , 读册文 , 时间可能是间隔一天 , 也可能是数天 , 但一般不会太久 。 宣读完毕后 , 为皇帝选谥号这样工作也就基本结束了 。
第二阶段:进行增谥 。
宋朝规定 , 继任皇帝一般要将先帝的谥号进行增加到16字 , 流程与初谥基本相同 。 为先帝更改谥号的依据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第一 , 表达对祖先的孝思;第二 , 规避祖先的名讳;第三 , 宣扬先帝的功绩 , 比如说宋真宗执政期间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 他认为这是祖先庇佑的功劳 , 于是为宋太祖、宋太宗加谥;第四 , 完善对先帝的评价 , 比如说宋真宗的初谥不含“武”字 , 宋仁宗感觉没能全面表达宋真宗的功绩 , 于是下诏为其增谥 , 增加“武定”二字 。
文章图片
▲宋真宗历史画像谥号的作用
一是维护皇权 。 一方面皇帝的谥号大多字数比较多 , 而且尽是文、武、圣、德、孝、神、功等极其溢美之字 , 而大臣的谥号字数一般较短 , 且用词十分谨慎 , 通过这种对比能够凸显出皇帝的地位;另一方面 , 统治阶级不断美化去世的皇帝 , 能够提高普通大众对皇族的认同 , 强化其统治基础 。
- 西芹文史是怎样于乱世中存活,撰写史书取得颇高成就,一代文学家班彪
- 镜楼文史这盆污水怎么泼到他的身上了?,龚自珍儿子引洋人进圆明园
- 文史星空还会失去荆州吗?说出来别不信,若关羽同意江东联姻
- 文史星空但刘备不识货,不然刘备早就一统天下了,三国一位大才想投靠刘备
- 纵横文史败也萧何”,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成也萧何
- 文史救生圈为什么后期武将凋零?文鸯都能排第一,三国前期名将数不胜数
- 文史星空武功高强战功赫赫,确是薄情寡义之人,梁山排名第七的好汉
- 古风文史略论西汉时期的黄河水患与荒政
- 书香文史论宋朝经筵制度
- 天天文史能决定天子废立,西周时的“国人”究竟是什么人?真正的战斗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