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并蒂: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

嘉祐八年 , 宋仁宗赵祯因病去世 , 宋英宗率领百官 , 经过一系列程序 , 为其选定初谥为“神文圣武明孝” , 共计6字 。 元丰六年 , 宋神宗又下旨将宋仁宗谥号增加至16个字 , 又经过一套完整的程序 , 最终将宋仁宗的谥号定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 。
可见 , 宋仁宗谥号的获得经历了两个阶段:初谥阶段 , 增谥阶段 。 那么皇帝获取谥号都要经过这两个阶段吗?谥号选取的标准流程又是什么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 。
文史并蒂: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
文章图片
▲宋仁宗历史画像谥号的前世今生
谥号起源目前尚未统一说法 , 在众多观点中 , 最早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殷商时期 , 最晚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战国时期 , 而且各自都找到了一定的史料支撑 。 鉴于谁也不能证明对方就是错的 , 我们姑且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谥略》中记载 , “生有名 , 死有谥 。 名乃生者之辩 , 谥乃死者之辩 , 初不为善恶也 。 以谥易名 , 名尚不敢称 , 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 , 也就是说 , 谥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 , 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 , 只是为了避讳去世之人的名讳 。
文史并蒂: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
文章图片
▲郑樵历史画像
到了春秋时期 , 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 , 孔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 , 于是极力倡导恢复周礼 , 并提出将谥号选取与死者生前事迹挂钩 , 使其具备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 , 借以教化大众 , 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
孔子的倡议得到普遍接受 , 自此之后的整个先秦时期 , 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成为获取谥号的主要依据 , 我国史学家汪受宽曾经做过统计 , 先秦时期恶谥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 , 而这些获得恶谥的人 , 生前大多存在品行不端等行为 。
而到了秦朝 , 谥号制度一度被废除了 。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 秦始皇认为给定谥号是“子议父 , 臣议君也 , 甚无谓 , 朕弗取焉” , 所以秦朝的皇帝都并没有谥号 。
文史并蒂: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
文章图片
▲秦始皇历史画像
不过秦朝二世而亡 , 到了汉朝这一情况又发生了改变 , 不仅恢复了谥号制度 , 而且不管去世之人生前品行如何 , 后代都会出于伦理纲常为他们尽量选取美谥 。
谥号制度自此延续了下来 , 不多在细节上出现了诸多变化 , 比如说唐朝初期之前 , 谥号一般为两个字 , 到了唐朝中后期 , 开始出现给先辈加谥的情况 。 到了宋朝增谥逐渐演变为一种定制 , 皇帝初谥固定为6字 , 而后增加到16字 。
宋朝以后 , 帝王谥号趋于稳定 , 基本不再进行增谥 , 而是一次性到位 , 不过谥号字数不再是定数 。 元朝皇帝拥有蒙汉两种谥号 , 汉谥从2-6字不等 。 明朝皇帝谥号字数比较固定 , 永乐时期规定为17字 。 到了清朝 , 皇帝谥号字数达到最多 , 清太祖为24字外 , 其余均为22字 。
文史并蒂:聊聊皇帝谥号那些事儿,以宋仁宗获取谥号为切入点
文章图片
▲朱棣影视剧照
可以看出 , 谥号最早可能起源于殷商时期 , 最晚也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 而且谥号经历了尊祖敬宗到辨明善恶再到纯粹的吹捧先人的演变过程 , 字数也由不固定到相对固定再到不固定的变化历程 。 总体而言 , 是与各个朝代所推崇的执政思想相适应的 , 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 。 谥号的产生程序
应该说 , 谥号的产生程序在不同朝代不尽相同 , 先秦时期相对比较简单 , 汉朝之后逐步走向正规 , 到宋朝的时候已经非常完善 , 而且宋朝皇帝谥号的产生要经过“获取初谥”和“进行增谥”两个阶段 ,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 所以本文就以宋朝皇帝谥号的产生为例 , 说明古代皇帝谥号产生的程序 , 分两个阶段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