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云边端,AI芯片产业打响全线战争( 三 )


英特尔虽然入局自动驾驶芯片市场较晚 , 但通过一系列大笔收购 , 很快推出了完整的自动驾驶云到端的算力方案 , 包括英特尔凌动/至强+Mobileye EyeQ + Altera FPGA , 其中 , 英特尔收购 Mobileye推出的 EyeQ5 , 可以支持 L4-L5 自动驾驶 , 预计在今年量产 。
而在国内 , 国内初创企业如地平线、眼擎科技、寒武纪也都在积极参与 。 地平线去年正式宣布量产国内首款车规级AI芯片“征程二代” , 采用台积电28nm工艺 , 可提供超过4TOPS的等效算力 , 典型功耗仅2瓦 , 延迟少于100毫秒 , 多任务模式下可以同时运行超过60个分类任务 , 每秒钟识别目标数超过2000个 , 面向车联网对强实时响应的需求 。
据预测 , 从2018年到2022年全球边缘计算相关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 到2022年 , 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超万亿 , 与云计算市场规模不相上下 。 正因为边缘计算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 , 国内外行业巨头纷纷开始边缘侧AI芯片的布局 。
对于杀入边缘侧的AI芯片巨头而言 , 实现云-边-端-网的多方协同 , 其中就必须要完成从云端到边缘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布局 。 这一动作客观上也加剧了边缘侧AI芯片的竞争态势 , 为AI初创企业带来更多的生存压力 。
性能功耗比拼:终端AI芯片的无限战争
移动端AI芯片市场目前主要是在智能手机上 。 为实现差异化竞争 , 各手机厂商都加入了AI功能的开发 , 通过在手机SoC芯片中加入AI引擎 , 调配现有计算单元来实现AI计算 , 或者直接加入AI协处理器来实现AI功能的运行 。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综合数据处理平台 , 要求AI芯片具备通用性 , 能够处理多类型任务能力 。 而智能手机又受制于电池容量大小和电池能量密度限制 , AI芯片在追求算力的同时对功耗有着严格的限制 。
目前主流厂商都开发专用的ASIC芯片或者是使用功耗较低的DSP作为AI处理单元 。
「」登陆云边端,AI芯片产业打响全线战争
本文插图
根据一份最新的手机AI芯片排名 , 高通骁龙865、苹果A13和华为麒麟990分列前三 。
排在第一名的高通骁龙865 , 采用了全新的第五代AI Engine , 可以实现高达每秒15 TOPS的运算 , 相比骁龙855提升了两倍的运算能力 。 通过AI异构多核可编程架构的设计思路 , 集成了传感器中枢 , 利用多种不同引擎协同完成AI任务 , 在精度和功耗之间取得平衡 。
苹果A13处理器 , 采用第二代7nm工艺 , 专为高性能和低功耗而量身定制 , 拥有85亿个晶体管 。 其GPU为四核心设计 , 速度提升20% , 功耗降低40% , 也就是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前提下续航并没有降低 。
华为去年推出的麒麟990 5G的NPU , 采用双大核+微核的方式 , 其大核负责性能 , 微核拥有超低功耗 , 其中微核在人脸检测的应用场景下 , 能耗比大核工作降低24倍 。
根据信通院报告统计 , 2017年全球手机AI芯片市场规模3.7亿美元 , 占据全球AI芯片市场的9.5% 。 预计2022年将达到38亿美元 ,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9% , 未来五年有接近十倍的增长 。 而目前能够在智能手机Soc芯片中取得领先位置的仍然只有高通、苹果、华为、三星等少数玩家 , 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海量的销售规模 , 使得每家都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投入到新一代的AI芯片研发上面 , 在芯片的性能和功耗平衡上面实现碾压和赶超 。
洗牌已至?AI芯片之战才刚刚开始
有媒体分析 , 根据行业发展规律 , AI芯片在经历了短暂的资本狂欢和创业高峰之后 , 会在2020年之后 , 出现第一批出局者 , 开始行业的大洗牌 。
这一结论自然具有一定的道理 。 由于AI芯片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 , 依靠量产规模优势才能艰难取胜的产业 。 同时由于AI技术发展迅猛 , 芯片的设计周期可能无法赶上算法的迭代周期 , 这很容易造成AI芯片从设计到落地 , 已经无法赶上当前的计算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