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唐本忠院士:畅谈科学哲学,纵论教育理念( 四 )


刘:为什么科学研究需要领航者?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领航人?
唐:如上所述 , 每个人都在一个前人开拓的领域从事研究;因此 , 某种意义上 , 我们都在从事渐进式研究 。 然而 , 在渐进研究的过程中 , 每个人都有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 , 推动科学向前跳跃发展 。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所言:“无中不会生有(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演变与革命是一个一体化的连续过程 , 有了前期的研究基础 , 才有后面的革新进步 。 美国生物学家乔治?皮尔森?史密斯(George Pearson Smith)说得更直白:“极少突破性成果是全新的 , 几乎所有的突破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 ”在从事“常规研究”的过程中 , 那些成功挑战传统的人自然而然成为领域的领航者 。 然而 , 从事开创性研究的人往往会受到同行的挑剔嘲讽、大咖的指责批判 。 这就要求领航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去接受挑战 , 激发斗志 , 积极推动领域向前发展 。 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是个极富远见的领航人 , 他提出的“大分子”概念为上个世纪前半叶高分子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 然而 , 更常见的情况是 , 一个领域由多人或一群领航人领导发展 。 例如 ,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先后在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 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和钱永健(Roger Tsien)等人的引领下逐步向前发展 。 理论上 ,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领航人 , 只要他/她能做到如阿尔伯特?圣捷尔吉所说:“思人所未思” , 或如乔治?皮尔森?史密斯所说:“在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
刘:您招收学生时最看重的素质是什么?
唐:我课题组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多是朋友和同事推荐给我的 。 他们多是朋友和同事的得意门生 , 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实验训练 。 但我最看重是这些年轻人是否醉心于学术研究 。 我的人生座右铭是:“热爱你的工作!”因此 , 非常自然地 ,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热爱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 。 每个教授都希望招收天赋异禀的学生 , 但我更希望招收对研究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 科学研究不是常规作业 , 而是探幽穷赜、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 因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和孜孜不倦地追求 。 我有时候会和课题组里的同学开玩笑:如果你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 连做梦都在想你的研究 , 早晨一睁开眼睛就有一股跑到实验室去尝试昨晚想法的冲动 , 你想不成功都难!
刘:您是如何训练学生做研究的?
唐: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我训练学生时所秉持的教育理念 。 我经常告诫学生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上;为未来学术生涯打下基础的 , 不是现在在实验室所做的课题本身 , 而是通过做课题所学到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 我重点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我不会要求学生按照我的思路或想法去完成一个我在办公室里想好的课题 。 在我的课题组 , 学生不应是我的想法的忠实执行者 , 而应是勇敢尝试解答谜团难题的无畏探索者 。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小心求证、大胆创新 。 我几乎每天早上都给学生发送文献 , 希望借此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良好习惯 。 培养年轻人给我极高的成就感:我非常高兴地看到100多位曾在我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的年轻人已在各地高校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更令我欣慰的是 , 10多位前学生已荣膺优秀青年、杰出青年和长江教授等人才称号 。
刘:打造一支优秀团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唐:在我看来 , 研究文化和工作精神是决定一支团队命运的关键因素 。 在我的实验室 , 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聪明能干且充满激情的博士后研究员 。 他们的学术背景各异但互补 , 是推动我们实验室研究向前发展的骨干力量 。 他们出色的科研表现为其他年轻学生树立榜样 , 对建设实验室优秀研究文化极有裨益 。 在实验室 , 我们一般会给新学生配备一名博士后研究员与他/她一起学习工作 。 这种做法好处颇多:一是可帮新人缩短预热期 , 二是有助于博士后获得指导经验 , 三是有益于学生与博后建立协作纽带关系 。 我们鼓励实验室内外的研究合作 , 因为这种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 为他们创造接触和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的机会 。 在一个优秀团队 , 每个人都必须有欣赏他人成功的雅量 , 为出色完成研究项目并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同僚祝福和高兴 。 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应该向那些表现优异的实验室同僚学习 , 并努力变得像他们一样优秀或更好 。 我始终认为 , 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 。 当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都努力做到最好时 , 一个成功的科研团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