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算( 二 )


第十卷记述显庆三年从洛阳还长安居西明寺,四年迁住玉华宫,五年春创译《大般若经》,到龙朔三年冬全部译成,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圆寂于玉华宫等情形 。卷末附慧立的论赞 。
本传的撰述者慧立和彦悰,都曾参加译场,亲近奘师多年,所述事迹大都得之亲自见闻,故本传可称为奘师传记的基本资料 。其前五卷述奘师西游经历,与《大唐西域记》互为经纬,可见出当时西域和印度各国情况和相互间的关系,为近代研究西域和印度的史学、考古学者所重视 。其间还记述印度诸论师遗事及重要论书造作因缘,尤为有关印度佛学的宝贵资料 。其后五卷记述奘师回国以后,他和宫廷关系的事特详,对历年所译诸经论反多漏略,这是一缺点 。然于此可以见唐太宗、高宗时期的长安社会风气、宗教之一斑,亦为了解当时帝都情况颇为重要的资料 。
本传所依据的资料,最主要的是奘师的表启和奘师于太宗贞观二十年口授辩机写出来的《大唐西域记》 。奘师回国以后,太宗和高宗都对他特殊礼敬,他从译场以来,对于朝廷也时有表启之作 。本传的后五卷,主要是以所辑奘师表启为中心而写成的关于奘师的表启,除本传所依据的辑本之外,还流传有两种单行的抄本 。一种是公元年以前的抄本,题名《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共十三篇,篇末都附注年月,甚便查考,文句时日和本传所载的常有出入 。这一钞本现存日本京都知恩院,曾收印于日本出版的《续藏经》内 。另一种题名《此字缺寺沙门玄奘上表记》,上半卷和上举抄本相同,仅缺第一篇,各篇不记年月;下半卷多出二十一篇,对于奘师晚年行事和年岁问题,都有可供参考之处,这一抄本为日本人小泉氏所藏,收印于《大正新修大藏经·史传部》 。《大唐西域记》是奘师回国以后应太宗的要求而修撰的,记中详载西域和印度各国的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以及教势兴衰,圣迹遗址,无所不备,其资料以游历见闻的记述为主,故有“行传”之称 。本传述奘师西迹的部分,大概取材于此 。但本传所述经历西域和印度各地的行程方向,似以当时的实际旅况为据 。故与《大唐西域记》带有地志性质的叙述有不同之处,足资对照的研究 。如本传第四卷所记奘师回国之前游历南印度的行程中,并未到达秣罗矩吒国,关于此国的事,只是得之传闻,但《大唐西域记》卷十,却误用亲到其地的体裁来叙述,即其一例 。
此外,关于奘师传记的作品,如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唐靖迈《古今译经图记》卷四所记,唐冥译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记载互有出入,但大都已为本传撰述时参考取用 。惟晚出的唐刘轲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一种,成于唐开成四年,距奘师示寂年,则是以本传为依据的 。又《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方伎传部门也载奘师本传,取材不明,且极其简略 。
本传记载上最堪遗憾的事,是关于奘师的前半生重要行事都未有明确的年代 。传首于奘师生当何年既无记载,传未记奘师卒于玉华宫也没有享寿岁数,因而奘师的年寿问题遂久成悬案 。而且本传各卷记载涉及年岁之处,也前后计算标准不一 。如卷一,记奘师年满二十《续高僧传》,《行状》作二十一,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依此推至卒年应享寿六十三岁《行状》即作六十三岁 。又记奘师于贞观三年秋八月首途西行,时年二十六《行状》作二十九,则推至卒年应享寿六十一岁 。又卷九,记奘师于显庆二年九月曾表请入少林寺专事翻译,表中有“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之语,依此推至卒年,应为六十七岁 。又卷十,记奘师于显庆五年翻《大般若经》时,说今年六十有五回鹘文译本作六十三,必当卒命于此伽蓝指玉华宫 。《续高僧传》及《行状》都说是麟德元年之语,《开元释教录》附奘师小传,则说是《大般若经》译了时语 。依此推至卒年应享寿六十九岁此与刘轲撰《塔铭》同 。
本传对于奘师确实的年寿既无明确的记载,此一问题只可等待其他有关资料的发见再为考定:惟内学院旧刻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于年重校时,曾依《此字缺寺沙门上表记》所载显庆四年《重请入山表》本传未收载,奘师有“行年六十”之语,并对照奘师前后行事年岁记载,暂定奘师年寿为六十五岁,似亦为比较可信之一说 。
本传以记载详博著称,但对于奘师主要事业,仍多漏述之处 。特别是关于奘师翻译事业方面,本传所记载的,从太宗贞观十九年在长安弘福寺翻译《菩萨藏经》等四种经论开始,到高宗龙朔三年译完《大般若经》为止,前后列举译典名称仅十七种据本传卷十所载,共译出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与奘师学说有关的《成唯识论》、《广百论释》等典籍的翻译,都未见提及 。又据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和《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所载,奘师于贞观二十一年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要求,将旧籍《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摩缕波 。《续高僧传》并载奘师以《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思承其本,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印,使法化之缘东西并举,这些都是值得记述的有关中、印思想交流的事业,而本传一概不提,显然是遗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