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根与吞阳究竟是什么意思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


晒根与吞阳究竟是什么意思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在中国古代社会 , 老百姓普遍不识字 。
19世纪80年代 , 清朝男子识字率为30%—45% , 女子识字率仅为2%—10% 。而现在中国人的识字率已经达到95%以上 。
这就说明在封建社会 , 绝大多数人是“文盲”状态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巨作 , 其实是被这个社会“束之高阁”的 。
《诗经》的淳朴、热情 , 《论语》的智慧、悲悯 , 《史记》的浩瀚、深邃 , 还有《孙子兵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等从天文地理到经史子集 , 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散文 , 浩如烟海的著作只滋养了很小一部分的人 。
晒根与吞阳究竟是什么意思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普通老百姓是蒙昧无知的状态:没有人纠结什么是“客观事实” , 什么是“主观臆断”;什么是“因果关系” , 什么是“偶然事件”;什么是“发展规律” , 什么是“因缘际会” 。
所以“老天爷”、“佛祖”、“祖宗”占领了智商高地 , 并取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 。哪怕自己吃苦受罪 , 也不敢触怒各路神仙和列位祖宗 。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束缚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 , 人是做不了自己的主的 。在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中 , 一个人可以是臣子 , 可以是父亲 , 可以是儿子 , 可以是丈夫 , 唯独不能是他自己 。
晒根与吞阳究竟是什么意思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君王的一个眼神就能决定臣子的生死 , 父母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
狂放不羁的李白 , 舒朗、豁达的苏东坡 , 是专制社会的熠熠生辉的启明星 , 是凤毛麟角 。在那样的时代 , 绝大多数人活得谨慎、卑微、小心翼翼 , 空洞、苍茫、步履踉跄 , 他们对人生没有指望 , 对未来没有期待 。
他们的手中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 , 也不掌握自己的命运 。最可怜的农民 , 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 , 连耕种什么都无法决定 。
所以人们把对未来的希望、对改变命运的期待 , 都寄托在各路神仙、自家祖宗、甚至自然万物上 。因为人太过卑微 , 所以宁愿相信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 也不相信自己 。
在人类的自我意识充分觉醒之前 , 有一个很神奇的规律:社会越动荡 , 老百姓越绝望 , 宗教力量就越强大 。
晒根与吞阳究竟是什么意思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魏晋南北朝 , 连年战乱 , 民生多艰 。可新建的寺院却多如牛毛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百姓无力自救 , 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佛祖的慈悲心上 。
北宋年间 , 富庶的土地被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践踏得风雨飘零 。权贵尚且颤颤巍巍 , 百姓能苟活就已是万幸 。至于填饱肚子 , 只能求菩萨开恩了 。
直至清朝末年 , 在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社会的愚民政策下 , 中国人的奴性已登峰造极 。老百姓胆小怕事、战战兢兢 , 官场虚与委蛇、贪污腐化 。“华风之敝 , 八字尽之:始于做伪 , 终于无耻” 。
所谓“日不晒根 , 口不吞阳”就是说:太阳不能透过窗户 , 照射到墙根;“口”是指“门口” , 阳光也不能穿过门口 , 直接照到屋内 。
晒根与吞阳究竟是什么意思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至于原因 , 则是老祖宗认为至阳之物会冲散人的气运 , 冲撞逝者灵魂的安稳 。这就要求建造房屋时 , 窗户和门不能开得太大、太高 。
这样的俗语 , 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我们大可以痛痛快快 , 享受阳光穿过落地窗洒在地板上 , 给每一粒灰尘都披上暖融融的光 。
所以 , 离开社会背景谈习俗都是耍流氓 。
中国人的觉醒之路清朝末年 , 落日余晖中的封建王朝 , 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 。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为救国救民于水火而奔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