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白茶家族原创撰写,未经允许,不许转载!
文 | 白妹子
文章插图
01
冬天,煮茶的热潮掀起 。
但在热闹之外,有人困惑 。
例如一位刚开始喝茶的茶友,他觉得自己泡出的茶汤总是苦味明显 。
于是发来一段盖碗泡茶的视频 。
视频中,白茶、工具摆的整齐,架势专业 。
但问题随之而来 。从注水开始到出汤结束,过程占据了进度条30秒的时间 。
30秒,而且是是第一冲茶汤,这个时间比我们平时所说的快出水,多了整整3倍不止 。
茶汤苦涩原因找到了,是闷泡 。
但茶友表示不服:“怎么会!我明明很快了呀,人家煮茶都有几分钟呢,而我就半分钟而已!”
不不不,煮茶和闷泡可不能相提并论 。
那么究竟为什么说老白茶宜煮不宜闷呢?二者的区别到底在哪?
文章插图
02
区别一:茶具不同 。
煮茶用到的煮茶壶,使用时放在电陶炉或炭火炉上加热 。
煮时散发的热量,仿佛能够驱走寒冷,留下暖意 。
市面上常见的煮茶壶,有玻璃壶和粗陶壶 。
至于没被提到的金属材质的铁壶、铜壶、银壶等,是因为并不推荐用于煮茶,会影响茶汤的原始风味 。
闷泡的茶具,相较于煮茶就更多样 。
有玻璃杯、保温杯、马克杯,这是茶水合一的闷泡茶具 。
还有茶水分离的盖碗、茶壶等 。
闷泡,本意是让茶与水长时间接触,不间断地释放茶叶内质 。
对于泡茶条件有限的户外,使用便携的保温杯冲泡,导致闷泡时间过长,实属无奈之举 。
若是盖碗冲泡,投茶注水后,迟迟不出汤,可不提倡 。
毕竟,一壶又苦又涩的茶汤,带来的喝茶体验并不会太好 。
除非是已经到了冲泡尾声,茶味变淡,才需要通过延长闷泡时间释放剩余茶味 。
否则,快出水才是明智之举 。
在注水完毕后,立即合盖出汤即可 。
文章插图
03
区别二:茶水比例不同 。
一杯茶汤,滋味主要来源于茶叶内质释放到汤水的程度 。
茶水比例不同,造成的茶汤滋味自然也不同 。
盖碗冲泡 。
一般情况下,标准盖碗110毫升,配上5克的白茶 。
在这种比例搭配下,茶多水少,出汤就要快,才能冲泡出清甜不苦涩的茶汤 。
优质白茶,一旦没把控好出汤时间,很容易让白茶内质中的咖啡碱和茶多酚析出过量 。
这两种物质本是起中和作用,让茶汤的滋味更加鲜香醇爽 。过量后,自己成了主角,取代鲜爽的物质,促使茶汤滋味过浓过涩 。
对比煮茶 。
煮干茶时,壶里盛300~400毫升的纯净水,搭配2~2.5克的干茶即可 。
【为什么白茶宜煮不宜闷 白茶为什么要煮】虽然茶水比例有大不同,水多茶少,但增减之间,却让煮茶时的比例达到平衡 。
但只要合理地控制煮茶时间,就不会让茶汤滋味变苦变涩,反而是醇厚无比 。
投茶量减少后,白茶中的果胶物质和可溶性糖,与茶多酚、咖啡碱的释放速度相差无几 。
二者相辅相成,使茶汤滋味不仅不苦不涩,反倒是醇厚甘甜 。
不同的茶水比例,是白茶能煮不能闷的原因之一 。
文章插图
04
区别三:用时不同 。
优质白茶使用盖碗冲泡,茶叶内的营养物质,在沸水的浸润下,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到茶汤中 。
这释放的背后,是对水温和时间的控制 。
沸水能让白茶内的滋味物质,均匀释放,短时间内出汤,可以保证茶汤的鲜爽风味 。
闷泡下的茶叶,由于长时间与水接触,物质过量释放 。
汤水中的苦涩物质骤增,苦涩口感代替清爽滋味,茶汤便过于浓重 。
入口能明显的体会到苦涩感,可见,闷泡容易丧失好茶的绝佳风味 。
相反的,煮茶是在茶少水多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茶与水的交融时间,才能让茶汤滋味醇滑 。
若是像冲泡一样,在水沸腾时,投茶,快速出汤 。
茶、水的短暂接触,释放的内质有限,茶汤滋味反而略显寡淡 。
盖碗的快出水并不适用于煮茶 。
出汤速度快,不利于白茶丰富内质的释放 。
煮茶,是需要等待的过程 。
等待水沸腾后,让茶叶与水交融,内在物质析出,这时才有滋味稠滑、醇厚的茶汤 。
- 【历史故事】陈情令:为什么魏无羡会拼命救温宁?哪怕用诡道将他炼化成凶尸
- 为什么手机能拍出媲美卡片相机的照片 手机拍的照片和相机的照片一样嘛
- 还是手机拍照起来了 为什么手机拍照
- 为什么iPhone拍照比国产手机好 iphone为什么拍照好看
- 西葫芦和西红柿放在一起 葫芦瓜可以和西红柿一起煮吗?
- 刘姥姥为什么是姥姥 刘姥姥为什么叫姥姥
- 为什么非典没有全球扩散 非典为什么没有在国外传播
- 【历史故事】诸葛亮腿没事,为什么行军打仗的时候总是坐轮椅呢
- 属鼠为什么不喜欢秀恩爱(图文)
- 属鼠会因为什么事想起初恋(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