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系统为什么还要谈流畅 手机系统流畅度

智能手机如今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哲学家们甚至是认为,智能手机是我们人身体器官的延伸,手机和大脑之间发生着耦合,参与着你认知世界的过程,所以尽管物理上和你身体任何一个器官都没有进行连接,但却是你内心和外部世界认知的延展 。
他们想要表达的观点其实很简单:智能手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已经深度参与到我们生活当中 。平时我们和朋友的沟通交流、和上司汇报工作,甚至是网上购物买东西以及出行打车坐地铁,都需要它的参与,我们花在它上面的时间更多了 。
数据公司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网民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从去年同期的5.9个小时,上升到了6.1个小时 。这意味着,每天我们有四分之一的时光,是在手上的这块小屏幕度过的 。
所以,智能手机拿在手里的舒适度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指标 。舒适度可以是外部和内部的,这几年国产智能手机在外形设计工艺上突飞猛进,而作为内部系统的流畅度,则构成了这两年对智能手机评价的一个新要素 。
Android手机在迈过堆叠硬件配置,优化软件权限,逐渐达到系统的更底层架构技术之后,也终于盯上了流畅度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需要以整体架构优化来展现的体验属性 。
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最近在预告ColorOS 12时就重新提到了流畅和舒适这样的观点:

在我看来它的设计应该已经不止于好看、漂亮,还要有些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你的细微感受,和每一次的操控体验 。它还不仅流畅,要更进一步的舒适、更符合直觉的那种滑动之美 。一款好的OS,用户体验一定是决定接受度和满意度的关键 。
究其原因,系统的流畅度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个别有追求的手机厂商“秀肌肉”的一大手段,它更应该是对于消费者、用户感受方面最基本的一个需求 。
国产厂商有机会打败苹果的流畅?手机的流畅度其实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果你认为它不跟手,动效不流畅,那可能你会觉得它就是不流畅;比如APP的行为,如果明明没有触碰到它,但其实它一直在后台“偷偷搞事情”,那么它也会非常影响你的效率;所以,手机流畅度和硬件配备、软件优化甚至是系统一系列底层调教都会产生关系 。
但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流畅度并非只是快,更不是傻快 。
Android对抗苹果流畅度的这些年,不断地给自己安上了高刷屏,把内存、底层优化等这些效率配备也都顶到了头 。
但每当和iPhone动效进行逐帧的AB对比,总感觉还是要差上那么一口气 。
2019年,一加7 Pro首次搭载了高刷新率的屏幕,使得Android屏幕的流畅度往前又跨越了一大步 。可以说在此之后,Android的卡顿已经和过去孱弱的硬件性能失去了联系 。
那么,为什么Android阵营还是不如苹果iOS那般流畅?
实际上,这和苹果对待屏幕动效和软件底层架构的层级逻辑有关 。在逻辑结构设计中,苹果其实将触控层放到了最顶层的位置,在下面则是媒体、服务以及核心层,这意味着下面三层都是为顶层的触控服务 。所以系统将会率先检测到用户的行为,然后整个系统跟随着用户的行为执行相应的动作 。
因为软件系统一切的响应都是为了给手指触控服务,所以就展现了极度“跟手”这一最基本的要求 。
当你跟屏幕交互时,屏幕率先检测到了你的动作,而你发现你打开错误时,向上滑动系统也会第一时间跟随你的动作 。
手机系统为什么还要谈流畅 手机系统流畅度

文章插图
但为什么Android阵营又很难做到?
作为一个主打开放生态的Android系统,其实Android只提供了开放系统基础的设计框架 。一开始,Android手机厂家在设计UI时也只盯着系统基础功能的整合,背后的动效逻辑结构可以说基本以“毛坯房”的形式一直交给更上游的Android来搞定 。所以在动效渲染、物理模拟系统等各方面呈现,一直也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 。
尽管Android手机过去硬件配置地不断向上堆叠,但逻辑底层设计结构并没有太大变化,所以在UI动效上就构成了仍不如iOS优秀的原因之一 。
那么,动效设计是什么时候开始被重视的呢?
可以说直到Android 12,Google才把动效设计在Android 12当中被作为一种底层功能提供了出来 。
有趣的是,Google当时也放话表示,动效既是帮助用户理解空间关系,也是进行品牌呈现(Convey Brand)的重要手段 。无处不在的动效将作为一项基本的元素加入到系统当中,这将会更加考验设计者的“叙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