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贾家给人的印象并不高 。 似乎除了袭爵外并没什么实权 。 贾政不过就是个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 , 贾蓉只是五品皇帝侍卫 。
殊不知贾家的实力和贾政、贾蓉的官职就没一点关系 。 反而就在爵位上 。
宁荣二公世袭的国公 , 子孙出生就与皇族一样是贵族 。 这份荣耀和身份 , 是朝廷各部官员挤破脑袋都梦想的社会地位 。
贾赦是世袭一等爵 , 贾珍是世袭三等爵 , 就算与大学士、各部尚书站在一起 , 也能挺直腰杆平等接触 。
何况贾家还是贤德妃贾元春的娘家 , 贾敬是元春伯父 , 都让礼部不敢自行决定 , 赶紧禀告皇帝 。
当今皇帝所谓“隆敦孝弟 , 仁孝过天”听过就算了 。 曹雪芹这般写 , 往往都是反话 。 皇帝越如此表现 , 越是给臣子们打样 , 如果臣子们办不到 , 就要“找死”了 。
而皇帝“隆重功臣之裔” , 更是细思极恐 。 贾家就是功臣之裔 , 但皇帝自登基以来对贾家从来不客气 。
先是将贾家把持了几十年的京营节度使收回 , 将他们排挤出权力中枢 。 再是元春省亲掏空贾家却不给任何封赏 。 连元春晋升贤德妃的好处 , 也便宜了舅舅王子腾 。 而后放贾政去海南做学政 。 那地方以前是流放官员的 。 贾政一介“功臣之裔”的荫官没有功名去主管学政 , 谁能信服他 , 如何能做好?
文章图片
皇帝对贾家早有成见和针对 , 更是连连布局打压 。 真要“厚待”又怎么会有日后抄家?
皇帝真仁孝 , 也不至于老太妃才死 , 就把江南甄家给抄了 。 那可是老太妃的至亲 。
皇帝此时表现得越仁德 , 越证明有问题 。 尤其之前秦可卿葬礼的偌大动静 , 皇帝毫无表示 。 此番他对贾敬之死的态度 , 则充分表现出对贾家的立场 , 具体有这么几件事要注意 。
一 , 念彼祖父之功 , 追赐五品之职
二 , 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 , 入彼私第殡殓 。
三 , 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 , 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 。
四 , 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 。
贾敬无职 , 皇帝亲赐五品之职 , 葬礼可以按照四品的标准操办得更好看 。
注意此“五品”对应了贾珍给贾蓉违法捐官的“五品龙禁尉” 。 同样是五品 , 皇帝是赐予 , 贾家是买卖 。 皇帝分明在提示贾家的一举一动他心里有数 , 细思可怖 。
秦可卿死后的铭旌上书“恭人”为四品恭人 。 贾敬也可以按照四品等级操办 , 且皇帝亲赐可以更隆重 。
文章图片
此举表明富贵荣耀皇帝可以给 , 但贾家为臣需要恭敬忠顺 。 皇帝不给 , 贾家私下买卖和争取就是违法的 。
贾敬死在外面 , 按照礼制不可以将灵柩进城 , 皇帝额外下旨准许北门进去 , 在宁国府操办葬礼 , 给了天大的面子 。
注意“北门”一般还指边防要地 。 当日宁荣二公就是功勋卓著的军中大佬 , 如今贾家仍旧在军中有极大影响 。 像王子腾的九省都检点、平安节度使、粤海将军都是边防要地 。
皇帝借“北门”暗示贾家不要在军中搞事情 , 让他能够放心 , 则贾家无忧 。
可惜 , 贾家就是在军事上出了问题 , 日后被抄家 , 是为“虎兕相逢大梦归” 。
皇帝又着光禄寺用上例赐祭 , 是秦可卿死后没有的殊荣 。 贾敬葬礼越合法 , 秦可卿葬礼越僭越 , 这是皇帝的言外警告之意 。
最关键在最后一点 , “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 , 这是国礼规矩 。
古代社会礼仪极为森严 。 王公贵族、朝中大臣不是想干嘛都可以的 。
像秦可卿死后 , 她本身并无功勋地位 , 王公贵族不允许私自参加葬礼 。
一般就是至亲好友、同僚属下才会亲至祭奠 。 像四王八公这些人身份太高 , 只能派人祭奠 , 或者委派家族身份对等的子弟去祭奠 , 不可以亲自出席 。
文章图片
尤其北静王竟公然出席秦可卿葬礼 , 简直就是罔顾礼法规矩 , 且不将皇帝放在眼中 。
北静王出场后 , 又是将御赐的鹡鸰香念珠送给贾宝玉 , 又宣扬自己受海内名士青睐 , 更明着拉拢贾宝玉常去王府 , 实则暗示贾家结党……一系列不轨、不法、不恭、不敬的行为昭然若揭 。
皇帝如今颁旨“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 , 一来是不下旨四王八公也会去 。 二来明告这些人行为不合法 , 他已经严重注意和警告!
- 【爱历史】北宋古钱币特别纷繁复杂,令人头疼?
- 【时尚一点】姚弛,虽然未能在《青春有你》出圈,但真的很欣赏他的衣品
- 【爱历史】历史将重演?欧洲小国再次冒险,普京与斯大林一样面临重大选择
- 【爱历史】热河省的区划调整,总计管理了20个县,为何被一分为三?
- 【游戏迷】林七七和梗王连麦互动,弹幕直言:还好我会说话,还好我会说话
- 【游戏世界】小超梦直播意外享受额shy待遇,队友们很给面子,一开始助阵
- 2019年2月属牛运势如何,如何转运(图文)
- 【就爱时尚】夏天穿衣没灵感?学学这位博主的穿搭思路,显身材又有气质
- 【就爱时尚】知性温柔的“成熟风”搭配,精致大方又时尚,每一款都很好看
- 【爱历史】“过目不忘”在古代为什么会被视为评判大才子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