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的打工经历让我失去了对书籍的热爱 我打算去书店买书

但从书店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书店首先是一门生意,要照顾不同读者的品位,其次维系这门生意的运转,也不能完全指望图书的盈利,在此基础上才有条件去打造书店的文化特质 。因此,一个阅读挑剔又很毒舌的人一旦成了书店里的店员,近距离的注视反而让他对书店连连失望 。这个人就是《一九八四》的作者乔治·奥威尔 。
下文发表于1936年(_原题为为“书店回忆”,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记述了乔治·奥威尔在一家旧书店里当兼职店员的经历,连连的吐槽,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虽然现在已是21世纪,但是书店这个承担着过去与未来的地方,它的经营方式、来来往往的顾客与过去似乎并无太大不同 。
这篇文章收录在《幸好,书店还在》中,编者还收录了海明威、巴尔扎克等其他文豪与书商的各种“爱恨情仇”,虽是文摘性质的大杂烩,但是不乏有趣的小故事与书商的小历史 。

在书店的打工经历让我失去了对书籍的热爱 我打算去书店买书

文章插图
《幸好,书店还在:文豪们的书店记忆》,[美]海明威 等 著,傅雷 李江艳 等 译,薛原 西海固 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
令人头疼的顾客
倘若你没有在旧书店工作过,你很可能会把旧书店想象得和天堂一样,在那里,总是有散发着儒雅魅力的老绅士翻阅着小牛皮封面的对开本经典著作 。然而,就我自己在一家旧书店的工作经历而言,事实绝非如此,令我印象深刻的恰恰相反——真正的读书人可谓凤毛麟角 。
我们那家书店的图书数量多得数不清,但是知道其中哪本书好、哪本书不好的顾客恐怕十无一二 。店里最常见的顾客是那些来给侄子挑选生日礼物的女士们,她们根本不懂书,完全不知道应该买什么书;然后就是来买便宜教科书的东方留学生,他们不停地还价;还有冒充内行的附庸风雅之辈只买初版图书;真正的文学爱好者其实没有几个 。
大部分光顾二手书店的主顾都是那种在哪里都讨人厌的人,但是他们在我这里却变成了上帝 。例如,某位可爱的老太太告诉我,“想买一本给残疾人看的书”,这种荒唐的要求很常见 。还有一位可爱的老太太说她在1897年看过一本很不错的书,问我能不能帮她找找,然而她不记得书名,也不记得作者,当然也不记得书里的内容,她只记得那本书的封面是红色的 。
这样的顾客其实还算好的,还有两种众所周知的讨厌鬼,每一家二手书店都对他们这些人头疼不已 。一种人每天都来,有时候一天会来好几次,浑身散发着一股腐烂面包渣的气味,缠着你买下他那些一文不值的破书 。另一种人会到书店里订购大量图书,但压根就不想付钱 。我们书店从不赊账,不过顾客可以订购,我们会把他想要的书放在一边保管,等他日后来取 。然而,真正回来取走预订图书的顾客还不到一半 。
一开始我对此非常困惑,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们走进书店,询问一些稀有的昂贵图书,再三要求我们为他们保留这本书,然后走出店门,便再也没有回来过 。后来我明白了,他们大都是不折不扣的妄想狂 。他们巧舌如簧,常常编造出各种离奇的故事,解释他们很不凑巧地出门没带钱,我敢肯定,很多时候他们完全相信自己编造的谎言和故事 。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里,总是有许多不正常的疯子在街上游荡,他们往往会被书店吸引,因为书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不用花钱就能逛很长时间的地方 。久而久之,人们几乎一眼就能辨认出这些人 。就算他们口吐莲花,时间一长也会被人识破谎言 。
当我遇到这些妄想狂的时候,一般都会把他要的书先放在一边,等他一离开便立刻放回书架上去 。我注意到,这些人从来没有不付钱就把书带走的企图,他们只是预订一下就满足了,我猜想,这可能给了他们一种错觉,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在花钱 。
奇奇怪怪的副业
像大多数二手书店一样,我们书店也有各种副业,例如出售二手打字机 。我们也卖邮票,不过是用过的邮票 。集邮爱好者都很奇怪,他们像鱼一样闷不作声,各种年龄段的都有,不过都是男性;女性显然不能理解把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贴在相册里有什么特殊的乐趣 。
我们还卖过一个自称预言了日本地震的人编的星座运势图,卖了6便士 。星座运势图装在一个密封的信封里,我从没打开看过,但是买家常常到书店里告诉我们,这个星座运势图预测的运势是多么灵验 。(任何预测星座运势的书都会告诉你,你对异性很有吸引力,你最大的缺点是为人慷慨,毫无疑问,你会认为这样的预测太灵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