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镇国公与异姓一等公

清代的封爵制度是历朝历代中,最为森严和细致的 。总体来看,清代的爵位分为两类,一为宗室爵位,二为异姓爵位 。其中,公爵又是最容易让人混淆的,很多人搞不清楚镇国公、辅国公与一等公到底谁的地位更高 。

宗室镇国公与异姓一等公

文章插图
宗室爵位中一定要明白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概念崇德以前,宗室尚无正式的封爵制度,努尔哈赤的子侄们地位尊贵的则称为“贝勒” 。皇太极改元崇德后,才开始定九等爵位 。顺治六年,在奉国将军之下又增奉恩将军,改为十等封爵 。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在很多史料中,经常见到将世子(亲王嫡子)、长子(郡王嫡子)也归入宗室封爵之中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世子和长子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封爵,世子未必会成为亲王,长子也未必成为郡王,但一般都将他们列入宗室爵位 。
乾隆十三年正式形成定制,宗室爵位共分为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
又、镇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又各分三等,再往下则是闲散宗室,一律用四品顶戴 。
宗室镇国公与异姓一等公

文章插图
“入八分”与“不入八分”如何区分呢?根据《清朝续文献通考》的记载:
“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议政,各置官属,朝会燕飨各异其礼,锡赉均及,是为八分 。后定:封爵贝子以上皆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者,有不入八分者,入八分公与王、贝勒、贝子一体分左右两翼列班,不入八分公与镇国将军以下各随旗行走 。”
通俗地说就是:努尔哈赤生前鉴于以前各朝因宗室骨肉相残而导致国家败亡的教训,将子侄分为八家,即每一旗为一家,八旗宗室贵族按“八家均分”的原则分享政治、经济特权,所以才有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别 。
如果了解八旗制度,大致都知道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个高等级的爵位,都在各旗中领有牛录,入八分的镇国公、辅国公同样也领有牛录,而不入八分公则没有 。总体而言,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力的概念 。
宗室镇国公与异姓一等公

文章插图
清前期,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他们享有议政之大权 。但到了康熙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宗室王公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尤其是乾隆以后,宗室王公不得入主中枢,地位尊贵但手无实权,别说是镇国公、辅国公,就是亲王、郡王也不过是在一些正式场合才出来露露脸而已 。
异姓爵位中一等公大多是有实权的异姓爵位中,公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军功爵,一种为荣誉爵 。荣誉爵主要包括皇后之父承恩公,以及孔子后裔的衍圣公 。大多数公爵还是指军功爵 。
异姓爵位和宗室爵位一样,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乾隆十六年形成定制,确立了九级二十七等世爵世职制,具体的分类这里不细表 。
宗室镇国公与异姓一等公

文章插图
清代的异姓爵位大多封给旗人,尤其是满洲的世家贵族,汉人封公、侯、伯等高级爵位者很少 。一般情况下,一等公皇帝也是不轻易授给大臣的,据不完全统计,每个皇帝在位期间,获封一等公的只有寥寥数人 。这些人都是凭借战功又或是皇帝宠幸而封一等公的,他们在朝中位高权重,不是大学士、军机大臣,就是总督地方的封疆大吏 。
【宗室镇国公与异姓一等公】需要注意的是,异姓公爵往往会与“世袭罔替”相联系,大多数公爵都享有世袭罔替的特权 。不过世袭罔替并非是我们理解中的世世代代承袭,而是有固定承袭次数的 。
按例,一等公的承袭次数为26次,二等公为25次,三等公为24次,以下的侯、伯等爵依次递降1次 。因为袭爵次数多,所以笼统地称其为世袭罔替 。
宗室镇国公与异姓一等公

文章插图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致就能得出开篇提出的镇国公与一等公谁的地位高?
如果仅仅是从地位的角度出发,那么显而易见,一等公肯定是比不上入八分的镇国公的,因为他们领有牛录,在八旗体系中属于“主子”,异姓不论爵位再高,也是“奴才” 。至于不入八分的镇国公,地位则与一等公等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