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能为乡村带来什么?】图书馆在乡村是一个少有的存在,在一些偏远的乡村那里还有不识字的老人,很多乡村小学没有图书室或者尘封已久。随着旅游开发和公益项目进入乡村,图书馆也许将成为很多乡村一个新的空间。
那么,图书馆能为乡村带来什么呢?建筑师如何介入乡村振兴?
我们采访了尌林建筑主创设计师-陈林,围绕浙江金华县“拾云山房”和贵阳贞丰县桂馨公益图书室这两个项目展开探讨。
文章插图
▲拾云山房
▲桂馨图书室
当设计介入乡村
不是修缮,而是更新与激活
档案记录人:在你们刚去浙江金华那个山村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现状?这个项目是由谁主导的?这个山村还有其他的建设项目?
陈林:当时在那个村子做的第一个项目其实不是拾云山房,实际上是一个业主是整体租了很多闲置的民房,然后给整个村子做旅游开发,它里面有民宿、餐厅、图书馆,还有一些农耕展示馆、文化大礼堂等等,有一部分是比较开放、比较公共性的,还有一部分偏盈利性的。
我们是在16年年初开始进入这个村子,在不同时段陆陆续续做了一系列的改造,现在还在继续设计和建造工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文章插图
我们当时第一次去现场调研看到实际上整个村子保存得蛮好的,整个村子的村貌,还有村民居住在里面的氛围都挺好的,基本上都是一些40岁到80岁的中老年人还住在里面,还有一些种菜、养鸡这种农耕生活场景。但是,村里面基本上没有太多年轻人住了,他们很多子女是在山下的城镇里重新盖了房子,大部分年轻人和小孩子住在下面,偶尔上来看他们的长辈。
文章插图
档案记录人:所以,他是在做酒店、民宿,做这种旅游开发的同时,又做了一些既可以服务游客,也可以服务当地村民的这样一些公共活动的场所是吗?
陈林:是的,实际上它的性质是既公益,又服务于它运营的这个板块,是一个配套的部分。它是有一点开发性质,但也跟政府是联合的,希望在这个地方建设一些公共性的空间,可以开放给当地的村民,也可以服务游客,也可以吸引一些年轻人再回到这个村子。
因为很多这样的村子,如果慢慢没有人住了,全部搬空以后,变得既没有生活气息,房子也有可能面临被拆除掉的命运,整个村子有可能很快就消失了。
文章插图
其实,现在就是政府希望通过一些资本的注入,能够把这个村子重新激活,然后又能保存村民居住在里面的原有生活状态,然后有些年轻人也可以经常回来玩,或者回来进行经营活动,让人渐渐回流。
档案记录人:您是以什么样的姿态介入到乡村的建设,在城市里做项目和去乡村在策略上面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陈林:会有不一样,因为我觉得不管是在城市里面还是在乡村里面,实际上本身都有它自己场所的特性和它所承载的文化属性。其实我们去乡村做东西的时候会更加谨慎一点,因为有的乡村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形成了它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包括它的空间属性都具有很强的延续的传统。
文章插图
我们去乡村做项目的时候,首先会考虑场地本身的情况,包括它的文化内容、空间肌理和当地的材料,将这些当地的元素和我们的设计进行结合,而不是很暴力地去放一个东西在里面。当然,我们也希望用设计给乡村带来更新、激活,不只是作为一个修缮者,这样就没有太多意义了,因为修缮是比较简单的,就把资料找出来按照原来的样子再修回去就好了。但是,我们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角色去设计的话,就需要用一些新的东西、新的设计理念和场地策略,去跟它本身传统的东西结合到一块,给这个地方带来一种新生的活力。
文章插图
一个架空的图书室
装入多种乡村公共生活
档案记录人:对于乡村传统的延续和活化,以拾云山房这个具体项目为例,你们在空间上面是怎么具体介入,活化场所的文化底蕴、人文关系的?
陈林:在这个项目上面,我们首先做了几个策略性的思考,一个就是考虑怎么把一些公共空间还给村民。我们首先的一个动作就是把整个建筑的体量架空起来,然后下面的空间变成一个公共活动的半户外空间。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沈老|南京图书馆,有位98岁“扫地僧”
- 图书馆|文化观察丨利用文旅、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文化场馆如何发力?
- 版本目录学家|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民间文化|大别山区的文化寻觅者:让乡村更具“文化味”
- 四川美术学院|引入四川美术学院团队参与改造,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 美学意蕴,充盈乡土民居(艺术改变乡村)
- 东升村|美学意蕴,充盈乡土民居(艺术改变乡村)
- 酒吧|戏剧混搭酒吧、餐厅、图书馆……你被圈粉了么?
- 沉浸式|当戏剧“邂逅”酒吧、餐厅、图书馆…… 戏剧跨界混搭成潮流新风向
- 四川美术学院|美学意蕴,充盈乡土民居(艺术改变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