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历史]颠覆三观!一部讲述脸书删帖员的纪录片

五年前 , 年轻的德国小伙MoritzRiesewieck和HansBlock在脸书上看见一则“小女孩被一个老头性侵”的视频 , 视频下架前 , 已经被分享了1.6万次 。 他们觉得好奇:如果每个人都能在社交平台随意上传内容 , 那这些内容是如何被发现和删除的?通过算法还是人?决定内容去留的标准是什么?
兩人一不做二不休开始调研 , 通过脸书的招聘广告 , 发现了位于菲律宾的“内容审核”外包公司 。 他们拿起摄像机前往菲律宾 , 走访了被称为“社区运营分析师”、手握脸书内容“生杀大权”的隐藏人群 , 并把访谈素材制作成一部看似非主流 , 却在探讨当下既真实又迫切问题的纪录片——《网络审查员》(TheCleaners) 。 本片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公映 , 三场放映的票在首个周末就销售一空 。 它刚好踩在硅谷公司“口头宣誓不作恶”运动的风口上 , 引发了不少科技媒体的关注 , 好评如潮 。
[荟聚历史]颠覆三观!一部讲述脸书删帖员的纪录片
文章图片
全球每分钟有超过500小时的视频被上传至Youtube、45万条新信息在推特诞生、250万条信息被传到脸书上 。 扎克伯格在刚刚创立脸书的时候 , 号称自己要做一个“任何人可以分享任何信息”的平台 。
时间证明 , 这个想法似乎过于天真了 。 今年3月 , 脸书被曝出用户数据遭数据公司剑桥分析操纵;年中 , 它因为假消息和假视频泛滥而备受公众诟病;9月 , 脸书又因300万欧洲用户隐私被盗而面临巨额罚款 。 原来社交媒体不止是段子、美女和萌宠;它对这个世界的影响 , 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
为挽回公众形象 , 还没到35岁的社交帝国“国王”马克·扎克伯格 , 最近接受了《纽约客》杂志深度专访 , 还算坦诚的剖白了自己的挣扎 , 他承认:“脸书的业务处在技术与心理学的交汇点 , 而且跟每个人息息相关 。 ”
纪录片《网络审查员》就撕开了互联网巨头最不愿提及的“隐痛” , 让我们站在“黑洞”洞口向里面一瞥 。 互联网是潘多拉的盒子 , 它正在重塑世界秩序 , 而且运转充满随机和偶然性;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 , 永远要对它的另一面保持独立思考和警惕 。 每天花10小时或更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 , 观看用户上传的照片和视频 。 这些内容包括:性侵儿童 , 虐待、自残和自杀 , 恐怖袭击 , 爆炸……有时还可能看到恐怖分子的血腥视频 , 两个按钮摆在面前:忽略或删除 。 只要按下其中一个 , 就决定了全球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能不能看到这些内容 。
这就是脸书“内容审核员”的日常 , 每小时收入1-3美元 。 他们是硅谷互联网巨头们雇来过滤掉不合适公众观看的内容 , 保持平台“清洁”的外包人员 。 这些人更喜欢自称为“清洁工” 。
他们通常不在美国本土 , 而是位于菲律宾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 有点类似“电话呼叫中心” 。 《网络审查员》匿名采访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15~20位“审核员” , 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存状况 。
在受访前 , 他们都签了保密协议——因为这里是互联网“后院” , 藏着高举自由旗帜的硅谷巨头们不愿提及的秘密 。 在一个半小时纪录片里 , 多数“清洁工”都表达了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 因为他们在努力确保社交媒体平台“是干净的” 。 “作为审核人 , 我是在保护用户 , ”一位菲律宾男子在受访时说 , “我每天要看2.5万张照片 , 都可以去参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 ”“我对工作充满热情 , 我喜欢自己在做的事 。 ”“清洁工”工作量不重 , 工作环境时尚漂亮 , 工资也不差 , 足够维持一个5~7人家庭的生活 。
[荟聚历史]颠覆三观!一部讲述脸书删帖员的纪录片
文章图片
【[荟聚历史]颠覆三观!一部讲述脸书删帖员的纪录片】这一切跟观看内容时的“不适感”相比 , 好像并不算什么 。 影片导演Riesewieck说:“通常互联网公司的招聘启事上 , 对这类职位的描述是社区运营分析师 , 或者国际客户数据分析师……直到签了合同完成入职培训后 , 他们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工作是什么 , 那时已经没有机会退出 , 他们也不愿意退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