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来还有一个上下文的故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

我们都知道贞观之治 , 但可能还多人并不知道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正是受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的影响 , 或许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出自荀子 , 但是具体问起来时可能就知道得没这么详细了 , 其实这句话出自三十二篇荀子中的第三十一篇哀公 , 当回顾原文上下文时 , 或许我们才能对这句话的理解豁然开朗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来还有一个上下文的故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

文章插图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 , 长于妇人之手 , 寡人未尝知哀也 ,  未尝知忧也 , 未尝知劳也 , 未尝知惧也 , 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 , 圣 君之问也 , 丘、小人也 , 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 “君入庙门而右 , 登自胙阶 , 仰视榱栋 , 俯见几筵 , 其器存 , 其人亡 , 君以此思哀 ,  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 平明而听朝 , 一物不应 , 乱之端也 , 君以此思 忧 , 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 日昃而退 , 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  君以思劳 , 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 , 以望鲁四郊 , 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 焉 , 君以此思惧 , 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 , 君者 , 舟也;庶人者 , 水也 。水 则载舟 , 水则覆舟 , 君以此思危 , 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来还有一个上下文的故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

文章插图
同荀子中七日杀少正卯的故事一样 , 这个假托孔子的故事基本上也是虚构的 , 不过历史中鲁哀公确实存在这个人 , 而且故事中那种略显阴郁的性格也很符合鲁哀公的身份 , 孔子出生在鲁襄公时期 , 求学成年于鲁昭公时 , 而后半段人生主要的历程都是处在鲁定公鲁哀公这对父子期间 , 因此论语中这两个君主的名字也经常会被提及 , 鲁定公在位的晚年重用孔子堕三都 , 不过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孔子的离鲁的十四年周游列国 ,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鲁哀公尚未即位 ,  , 而孔子在人生的最后五年才又回到鲁哀公统治下的鲁国 , 因此论语中出现与鲁定公的对话基本上还是孔子的青壮年 , 而出现鲁哀公的时候则已经是一个将近去世的垂暮老人了 , 荀子假借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 , 文中孔子给人的感觉也确实带有了一层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沧桑感 , 不过这也只是臆测了 , 说会正题看一下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来还有一个上下文的故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

文章插图
对话其实很简单 , 鲁哀公说自己生在深宫之中 , 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 , 不知道什么是悲哀 , 不知道什么是忧愁 , 不知道什么是劳苦 , 不知道什么是恐惧 , 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在谦虚了一番后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 悲哀可以从思考自己已经去世的祖先中感受到 , 而想想自己每天可能处理不好的朝政则会感到忧愁 , 而面对那些流亡而来请求你接见的贵族自然会生出劳苦 , 而面对都城四境荒废的残垣自然会生出恐惧之感 , 而最后孔子引用古话说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思想 , 而思考到这一点又如何不感到自己身处在时时可能被水吞没危险之中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来还有一个上下文的故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

文章插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来还有一个上下文的故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总的看来 , 故事中的道理人人都明白 , 但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可能也明白统治者似乎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 而更多是采取论语中宰我说的使民战栗的策略 , 这多多少少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悲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