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农协破坏农业( 二 )


农协通过控制农民,开始影响政治 。日本选举有个制度叫“票差格局”,靠选区划分加重了农村选票权重,农村一票,最高顶城市五票 。农民也是选民,前面提过,自民党的票仓就是农村,政府有大量世袭议员都是依赖农村选票的,他们也不敢与农协为敌,所以就会有人讽刺,“昔陆军”,“今农协” 。
这也看出来了,农协从最开始主导日本农业现代化,变成了一个具有自己利益的恶龙 。他的使命已经从推动农业发展,转变成了维持自身存在与壮大 。我们来复习一下,日本政府1961年建立全国农协的目的是因为农民进城务工,农业人口减少,让农协去集中农业用地,搞规模化种植 。
但是现在农协发现,农民越多选票越多,农协政治话语权就越重,搞大农业,农村人口就会减少,农业选票变少 。这个时候农协很矛盾,农协客观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农产品产量提高,产量提高价格就会下降 。但是消费者就那么多,价格再低,也不可能人均大胃王一天10顿饭,所以谷贱伤农,就会进一步加剧农民进城务工,提高收入 。但是农协不希望农民减少,咋办呢?
记住这四个字,“减反政策” 。挺逗的,咱们从头说 。过去,日本粮食的定价、流通由政府掌控,政府通过内阁会议决定米价,从而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于是农协就带着农民去闹事儿,要求政府提高粮价 。粮食产量那么大,你还要求我抬价格,岂不是拿我当凯子 。于是日本政府拒绝了 。
既然用高价收购大量粮食行不通,农协提出了所谓的“减反政策”,也就是我减产,你补贴 。相当于日本政府花钱请农民少种粮,从而提高粮食市场价格 。真是天才呀!各位,如果你是日本首相,面对这种商业奇才,你会怎么选?连连称赞拍案叫绝立刻马上要执行的请扣1,怒火中烧怀疑人生的请扣2,忍不住笑出声的请扣3 。不知道日本政府是什么心情,反正是不支持 。
“天才”农协当然不能放弃,转脸就去找了两个盟友,第一个是农林族议员 。在日本政界,专注于代表某一领域利益诉求的议员就被称作“族议员”,政治家族从小培养,传授相关领域知识 。经济口叫“商工族”、国防口叫“防卫族”、公共事业的叫“建设族”、教育的叫“文教族”,而农林族就是主打农业,他们的票仓来自农村地区 。农民数量减少,他们也有丢工作的风险 。
第二个盟友是农林省,相当于农业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过,存在就是被感知 。我们的老朋友汉弗莱爵士也说过,一个部门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公务员的数量和部门预算 。如果农民变少了,那农林省的被感知程度就会降低,预算就会减少 。所以农业公务员们也不希望农民减少 。
三方一拍即合,农协调动农民冲击政府,农林族议员对政府施压,农林省官僚提供混乱信息干预决策,一起介入每年日本政府的“米价审议会” 。最终日本政府和农协达成共识,出台了“减反政策” 。农协夺得了农产品定价权,真正做到了,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
大家看出来这个利益链条了吗?农协发动农民,农民选举农林族议员,议员和农林水产省官僚,携手倒逼政权维持高粮价减产粮食,反哺农民,农民把收入存进农协银行 。长此以往,农协、农林水产省和农林族议员形成了日本利益集团中最保守,垄断性最强的“农政铁三角” 。
1995年,日本政府进一步降低粮食管控,制定了“新食粮法”,将米作为“商品”自由流通,农协事实上获得了大米定价权 。经过农协几十年“努力”,3600万亩的日本水田,只有2055万亩地种大米 。这样就能维持“高粮价”,四成水田被要求减产转产 。过去日本稻米单位产量是中国两倍,现在每1000平方米农田的稻米产量,中国超过500公斤,日本不到500公斤 。虽然八成农民在种大米,但大米产值却只占农产品两成 。对于那些弃耕抛荒的农民,农协软硬兼施,阻止他们卖地,因为就算你不种地,只要你还有农田,你就是精神农民 。1975年到2015年这40年,日本弃耕面积从13.1万公顷上升到了42.3万公顷,约合634万亩地,两个东京都的面积 。粮食自给率从79%稳步降到37% 。如果哪天真的爆发粮食危机,得靠种玉米和地瓜才能养活日本人 。“农业越弱,农协越强”,天才,简直天才 。
自给率那么低,就得进口呀,这进口产品反而价格低,日本国内米价是美国5.6倍,泰国9.5倍 。价格低就会冲击这个变态的农业体系 。咋办呢?日本粮不能降价,那就让外国粮涨价!农政铁三角推动通过了严格的农业保护政策,给进口精米设了百分之八百的关税,进了日本国内后政府还要加价,进口米也就成了天价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