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话说汉帝国司州七郡,以及三门古湖,兼说东亚古湖

黄土高原 , 东到太行山 , 西到乌鞘岭 , 北到阴山 , 南到秦岭 , 包括现在的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 。
阴山是汉族传统北界 , 因此 , 唐人有诗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历史故事】话说汉帝国司州七郡,以及三门古湖,兼说东亚古湖
文章图片
在两三千万年以前 , 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 是一片汪洋的湖泊 , 称为东亚古湖 , 其面积有如今的六个渤海之大 , 大约六十万平方公里 。 当时 , 虽然现在的七大洲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 印度半岛已经撞上了欧亚大陆 , 但那时还没有人类 , 人类是二三百万年前才形成的 。
在这巨大湖泊的西岸 , 是广阔的沙漠 , 南边和东边则是荒山野岭 , 那时 , 气候寒冷干燥 , 狂风劲吹 , 飞沙走石 , 尘土飞扬 , 落到湖里 , 在湖底 , 渐渐形成日后的厚厚的黄土层 。
暴雨时节 , 又有沙石冲入湖底 , 形成土层、沙石层叠加模式 。
随着气候变得温暖湿润 , 湖边渐渐长起了青草植被 , 湖中与湖边 , 渐渐有了动物 , 大约两千万年以前 , 湖边有了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 。
大约一千五百万年前 , 这里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 印度半岛持续挤压欧亚大陆 , 整个湖区慢慢抬升起来 , 湖的底部被抬高了 , 湖水泄出 , 向东方洼地区涌去 , 流向太平洋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湖区愈抬愈高 , 湖水越来越少 , 也愈来愈浅了 , 终于 , 大约八百万年前 , 湖水终于干涸 , 黄土升出地面 , 渐渐形成高原 。 而随着湖水的干涸 , 高原的形成 , 气候也渐渐变冷 , 大象犀牛等等热带动物也就慢慢灭绝了 。 东亚古湖最终变身黄土高原 。
距今大约三百万年前 , 仍然是由于剧烈的地质运动 , 在黄土高原上 , 出现了三门古湖 , 其地包括今陕西关中、山西省运城市、河南省灵宝市一带 , 面积约三万平方公里 。
三门湖时期 , 又出现亚热带气候 , 三门湖周围的湖滨 , 生活着三门马、马、剑齿象、野牛 , 鹿 , 羚羊等动物 。
1973年 , 庆阳市合水县的农民在马莲河畔挖掘沙土时 , 惊奇地发现一段象牙 。 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 有关部门组织了科学挖掘 , 化石终于全部露出:这是一头大象的骨架 , 这具化石被命名为“黄河象” 。 它身高四米 , 体长八米 , 象牙长达两米 , 好似两把长剑 , 这是一种剑齿象 。 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 ,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 。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 , 专门有一篇课文讲述了黄河象的故事 。 黄河象化石 , 目前陈列在中国古动物馆的古脊椎动物馆哺乳动物展厅中 。
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 是世界各地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 。
【历史故事】话说汉帝国司州七郡,以及三门古湖,兼说东亚古湖
文章图片
当时还没有黄河 , 为何称为黄河象?实际上 , 日后的黄河沿线 , 在当时是是一连串的湖泊 , 三门湖 , 即其中之一 。
三门湖兴盛了两百万年 。
大约一百万年前 , 由于青藏高原不断升起而产生的地质运动 , 三门湖底渐渐升起 。 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升起 , 形成西高东低的局面 , 各湖渐渐向一起聚集 , 湖水冲出 , 最后形成巨大水流 , 在激流的冲刷下 , 切开山脉的阻挡 , 形成河谷 , 最终形成黄河 。
至十万年前 , 古黄河各湖 , 已基本相互贯通 。 也就是说 , 各湖 , 逐步发展成为一条统一的古黄河 。
数万年前 , 古黄河基本成形 , 只剩以西的扎陵、鄂陵、若尔盖、临河等古湖 , 以东的冀中、天津等古湖 , 还未贯通 。
当时 , 冀中古湖一分为二 , 北部称冀中古湖 , 南部称长垣古湖 。
一万五千多年前 , 强大的河流冲击了一切 , 古黄河彻底贯通 , 经渤海古湖(即天津古湖)、黄海古湖 , 入海 , 黄河最终形成 。 当时还是冰期 , 海退 , 海岸在东边 。
【历史故事】话说汉帝国司州七郡,以及三门古湖,兼说东亚古湖
文章图片
大约一万两千年前 , 冰期结束 , 海岸线退后到现在的位置 , 更主要的是 , 长期蛰伏于东南亚的黄种人 , 越过南岭 , 大举北上 , 占据了东亚大片优良地区 。
黄河沿岸 , 仍然是亚热带地区 , 一直到商王国时期 , 仍是如此 , 因此 , 河南称为豫州 , 就是有大象的意思 。
古三门湖 , 其范围 , 包括今陕西关中、山西运城、河南灵宝 , 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 , 是加大版的关中 , 东界为函谷关 , 在今灵宝县东界 。
至今 , 运城也是与西安联系比与太原联系更密切;同样 , 河南灵宝 , 也是与西安联系比与郑州联系更密切 , 语言更接近关中方言不是主流的河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