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建了一本花名册,用四种符号区别人才,画上三角的一概不用

“人才靠培养而出,器识靠历练而成”,这句话出自曾国藩,概括了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独到见解。一人的成才过程是漫长的,曾国藩的方法就是四个:教诲、甄别、保举、超擢,而且还独树一帜创立了“曾氏花名册”,以记录各类人才的具体情况。
曾国藩建了一本花名册,用四种符号区别人才,画上三角的一概不用
文章插图
曾氏花名册的灵感出自胡林翼,有一次曾国藩到湖北拜见巡抚胡林翼,偶然发现他的案头上有一本叫《同官录》的书。这本书中主要记载了每一个官员的出身、来历、做过哪些事情,记载得井井有条。让曾国藩感到非常惊讶的是,在每一个人的后面都注上了一条考语,相当于对这个人的鉴定。
曾国藩如获至宝,临走的时候非要让胡林翼将《同官录》借读。不过情况有所不同的是,胡林翼毕竟只管湖北一省,人才有多少,每个人才怎么样,大多能记得大概。而两江就不一样了,那是天下英才荟萃之地,因此他建议曾国藩做个人才档案库之类的东西。
回到两江后,曾国藩马上着手这项工作,就是给每一个官员建立了一个人才档案。它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很简单的个人履历式的档案,这种人才档案是根据官员的所有既往经历,结集成一些非常准确而又具体的名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
曾国藩建了一本花名册,用四种符号区别人才,画上三角的一概不用
文章插图
一是官员的履历,特别是现任的职务、过去担任的职务。
二是曾国藩专门为每一个人员做考语,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鉴定,具体参照的也是吏部对京官的考察标准。但是曾国藩又不是完全照搬,他在会见每一个官员时都要重新造册,对照先前造册的内容,通过与他们进行谈话,进行校对。在谈话过程中,曾国藩发现有的造册不是很准确,于是就在上面进行改动。谈完话后,又在下面记上这个人的特点。
曾国藩在讲到培养人才的时候,特别提出四个概念:
第一个就是教诲,后来他又改为教化。教诲时,长官对下属教诲时,不管是表扬还是责备,都会影响下属的成长,因此他认为教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是甄别,也就是对人才进行甄别,建立档案,对人才进行分门别类。
第三个是保举,保举就是举荐的意思,如果觉得这个人适合做某一项工作,那就进行保举。
曾国藩建了一本花名册,用四种符号区别人才,画上三角的一概不用
文章插图
第四个是超擢,擢就是提升的意思。超擢主要针对特殊人才,特别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只要认准了就破格提升。像左宗棠、李鸿章,就是从局级干部一下提拔到省部级干部的。
那么曾国藩具体是怎么考核人才的呢?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茹晋,曾国藩说这个人很像印山,但没有印山那样的刚气,还缺了一颗牙齿,所以说他“牙缺”,有一只眼睛向外面鼓一点,后面他自己打了个括号,说这个人好像吸洋烟。洋烟指的就是鸦片,因此他最后一句话是:“精力已不逮。”说这个人没有多少精力了,意思是不能胜任重要的岗位。
曾国藩建了一本花名册,用四种符号区别人才,画上三角的一概不用】还有一个是周甫文,曾国藩给他的结语是这样的:“面色正派,初次出汗,汗出不止。”因为这个人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高级领导,所以汗出不止,一直在流汗。后来曾国藩派了这个人去当差。
曾国藩建了一本花名册,用四种符号区别人才,画上三角的一概不用
文章插图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对他所接见过的人,都会在花名册上画上一个特殊的标记和符号,主要是三角、圆圈、点和竖四种符号。画三角的,是不能用的人;画圆圈的,是能用的人,如果画两个圆圈,那就是最好的人;如果画上一竖或一点,就是这个人一点也不能考虑,如同打入冷宫一样。
这些标记都是曾国藩所特有的。比如说有一个候补知县叫陈德明,曾国藩给他的评语是:这个人鼻歪、眼大,下面写了“心术不正”,后面还写了“精明能干”,另外还有“颇放肆”。最后,曾国藩画了一个三角,表示这个人不能用。
还有一个叫宋尧金的人,经过交谈、了解,曾国藩给他下了一个结语,说这个人有派头,但后面又说这个人在安徽无为的官声极坏,并在“官声极坏”的后面分别画了一个三角,意思也是这个人不能用。
曾国藩建了一本花名册,用四种符号区别人才,画上三角的一概不用
文章插图
曾国藩所创的“曾氏花名册”在那个时候来说是较为难得的,晚清时期绝大部分地方督抚都是依照个人喜好,又或是出于政治利益来用人的,曾国藩能较为客观地辨识人才、培养人才,这就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湘军集团和他幕府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