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米读90后的「无限游戏」,闯关、升级、再加速( 二 )


尽管做内容是个慢功夫 , 但内容行业已经到了“从慢走到快”的节点 。 2019年10月 , 王志胜加入米读 , 负责原创内容团队 , “要把这件事做得更精彩 , 更漂亮 。 ”
雷爱琳也在2020年初加入米读 , 担任内容营销总监 。 过去五年中 , 她都在国外工作 , 曾先后就职于迪士尼和Netflix , 主要负责影视内容的营销和包装 。 在上游原创内容生态的逐步搭建的同时 , 雷爱琳和她的团队将在下游探索开发其他品类的内容产品 。
原创内容和内容营销这两个新团队的搭建 , 更加明确地体现了米读作为内容平台的定位 , 以及杨骥对于免费阅读的信心和长远目标:“可能在四五年后 , 对于下游电视剧、电影以及其他形式的改编来说 , 免费平台孵化出来的作品都会更吃香 , 因为它更代表了更大规模的用户喜欢的东西 。 ”
【三声@米读90后的「无限游戏」,闯关、升级、再加速】02|拥抱变化
可以想象一个始终保持“创业者”心态的互联网公司会有怎样的工作节奏 。 但用“螺丝钉”或者“社畜”去形容主动投身这种生活的年轻人显然也是傲慢的 。 想要继续做“颠覆者”的米读 , 与想要自我突破的年轻人 , 始终是双向选择、彼此塑造的关系 。
刚来米读的时候 , 看到杨骥给团队定下的OKR , 王志胜下意识觉得“肯定没办法完成 , 你再闹我就要撂挑子不干了 。 ”他从更慢也更传统的网文行业出来 , 对比米读更加互联网的打法 , 明显会觉得后者的目标是“激进”的 , “头部公司可能都需要花两年来完成 , 我们的时间和人员都是他们的几分之一 。 ”
看似“激进”的目标背后 , 也有杨骥针对王志胜性格和从业经历而作出的特别安排 。
杨骥觉得 , 王志胜性格比较沉稳 , 定目标的时候喜欢定在能够得着的地方 。 他故意要把OKR再翻一倍 , 以此来推王志胜一把 , “他只要能完成目标的一半就行 。 我觉得定一个激进的目标 , 更能指导大家更去思考什么事情应该做 , 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 ”
如果只是被外界压力推着往前走 , 那么也很难快速而持续地调整自己原有的工作节奏和思维 。
包括杨骥、王志胜在内 , 大家都是因为对免费阅读发展前景的共识而聚在一起 。
之前的从业经历让王志胜清楚地认识到 , 网文的原创内容发掘方式非常“手工化” , 对网文内容的判断大多依赖于编辑的主观感受 , 常见的方式是 , “每个人去翻行业头部网站 , 把排行榜top50全部都看一遍 , 然后大家一起对一对 。 ”
米读要做的是用更加客观和智能化的方法 , 通过用户数据快速挖掘和反馈读者的需求变化 , 把分析和总结需求变得更常规 。 在这些方面去探索和总结系统性的经验 , 对于王志胜的团队 , 甚至对于行业来说 , 都近乎于又一次从0到1的新开始 。
与其说是压力 , 倒不如说是那种能够亲手推动行业变革的成就感在激励着他们加快脚步 。
三声@米读90后的「无限游戏」,闯关、升级、再加速
文章图片
大家有明确的、努力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 所以比起无谓的抱怨或者对抗情绪 , 还不如马上行动起来 。 王志胜很快开始着手梳理工作流程、明确需要完成的关键动作 , 然后和各方建立信任 , 以更开放的心态跟其他团队保持沟通合作 。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任务和挑战 。 原创内容团队有十余人 , 全是90后 。 和杨骥、王志胜一样 , 他们也大多有着超过10年的网文阅读经验 , 有人是某个作者的狂热粉丝 , 有人通过写书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 还有人磕磕绊绊入行 , 把兴趣变成职业 , 成为行业里口碑很高的知名编辑 。
大家面临着和王志胜同样的挑战:在足够了解和热爱一个行业之后 , 还要“用爱发电” , 走出舒适区 , 保持随时把自己“格式化” , 再“一键重启”的勇气 。
“我以为我是团队里最晚下班的 , 但其实团队里边很多人吭哧吭哧在那里干活 , 晚上12点钟团队还有人跟我说工作的事 。 ”团队磨合期 , 同龄人之间的相互鼓励 , 以及谁也不服输的微妙竞争感让王志胜更加坚定 , “大家的热情让我感觉到 , 这些目标我们肯定都能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