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父母有什么用( 三 )


托马斯博士和切斯博士发现,不同气质的孩子和不同类型的父母互动之后,原本的气质会有所改变 。他们还发现,某些气质能帮助孩子克服情绪上的困难,有些则会让他们更加脆弱 。例如,难养型孩子与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一起时表现最佳,因为父母知道何时该督促孩子,何时不应插手;而对于易养型孩子来说,父母的反应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这些孩子会很配合 。
我们都知道,快乐的孩子也会让为人父母者感觉更好,更愿意与孩子互动 。难养型孩子则让父母避之唯恐不及,即使是同一对父母,似乎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互动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孩子的气质也会影响他得到哪种类型的养育 。
道德感的萌生与自我认知的发展程度有关
想象一下,22个月大的爱丽丝把手指放到电源插座里 。你冲过去制止她说:“不,不行!”但她再次把手指放进去,于是你把她抱起来,放到房间的另一边,重复道:“不能那样做!”可是当你把视线转移到厨房,想要寻找防护插头堵住插孔时,她又回到了插座旁 。爱丽丝是个任性的小孩吗?长大后她会不会变得乖张顽劣?你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没能向她灌输是非观念?
也许,这些问题还有更简单的解释——这与爱丽丝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关 。之所以爱丽丝对你的惩罚毫无反应,可能是因为她还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可以被评估的独立存在 。如果她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被自己和别人评估,那么为什么要抵制诱惑?
你转身后她依旧会犯错 。并不是因为她本性顽劣,只是因为她还没有学会自我评估 。如果爱丽丝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受某种行为准则的约束,自我管理这一说法就根本不存在 。正因如此,在做错事时,她也许不会像大孩子那样体会到羞耻感和内疚感 。
那么,道德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到孩子的思维模式以及他人对待孩子的方式 。也许,只有孩子头脑中产生某种行为准则,并将其与实际情况做比较时,他们才会开始评估自己 。孩子可能会这样想:“黏黏的可不好——从身体感受以及以前妈妈的反应可以判断出来 。现在,我的手黏黏的,这样不好 。”孩子能够在头脑中产生某种准则,并根据准则对现实情况进行评估是认知灵活性发展的表现 。或许学会更多的词也有所帮助 。现在孩子学会了“好”“坏”“黏黏的”“干净的”等描述性词语 。
事实上,孩子在自我建构方面造诣颇高 。大自然创造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孩子出生头几个月中,我们便已经能够看出他们的一些特质倾向 。婴儿不是黏土,可以任人塑形,但照料者对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培养担负着重要责任 。影响孩子物质倾向最重要的方式是与孩子进行互动:照顾他们、与他们交流、陪他们玩耍——通过这些互动,孩子学到了有关生理自我、社会/情绪自我以及智力自我的重要信息 。他们知道了自己的种族和性别身份,学会了管理情绪的方法,具备了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能力 。
商店里并没有可以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工具
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 。这个建议很难落实,尤其是你已经有一个大孩子以后,因为你心中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期待和某种固定的发展模式 。让孩子做自己的关键在于让孩子自由发展,毕竟他不会以你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
育儿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培养一个脾性与你完全不同的孩子 。如果你以前是个害羞的孩子,而你的孩子开朗活泼,那么你可能会为之欣喜,但同时会感到有点奇怪 。如果你以前活泼开朗,而你的孩子害羞慢热,那你可能感觉更加不自然 。
试着不要强迫孩子做一些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的事;相反,你只需要给予他们鼓励 。有些孩子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各种事情 。如果你让孩子知道尝试他们不太确定的事情是多么有趣,他们下次就可能会主动尝试 。
经常与孩子谈谈感受 。一个人自我认知的形成与他人如何对待他、如何与他交流息息相关 。如果我帮你理解世间的事情,理解你弄坏一个小男孩的玩具后他会伤心不已,你就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 。
感受是内在的,家长与孩子谈论感受,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表达感受,将其一五一十地呈现出来 。这样,孩子内心的感受就能得到分析、评估和理解 。
商店里并没有哪种学习工具可以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让他们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些技能只能通过与至亲至爱之人的互动才能习得 。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陪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与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