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大臣行刑前做了一件事,乾隆立马把他放了

古人有一种说法:“君要臣者亡 , 臣者必亡” , 这是孔子所说的:君待臣有礼 , 臣处臣以忠 , 久而久之 , 就变成了“君要臣者亡 , 臣必亡” , 这是董仲舒《三纲五常》中的一段经文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 , 君王的权威高于其他 , 君王的权威与国家的管理和民族的尊严息息相关 。 君王的权利 , 主要体现在对臣民的管理上 , 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 并且有着不可逆转的权利 。
俗话说 , 天子如伴虎 , 皇上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 , 不然就要人头落地 , 就像清代的乾隆年间 , 一名年迈的官员 , 就险些被他斩杀 。
【历史故事】大臣行刑前做了一件事,乾隆立马把他放了
文章图片
乾隆是康雍乾王朝的鼎盛时期 , 他的统治使其鼎盛时期的康乾王朝处于顶峰 。 乾隆在雍正十三年登基后 , 实行“改土归流” , 以抑制地方官吏的力量 。 乾隆二年到十四年间 , 平定了大小金川.
与祖父、父亲一样 , 乾隆也十分注重农耕 , 提倡耕种 , 以移民的方式开拓边境 , 注重商贸发展 , 实行宽严的管理 , 在乾隆年间 , 大量的优质经济作物涌入 , 增加了人口 。
乾隆时期为“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 , 然而在他的后期 , 由于贪图享乐 , 导致了清王朝的衰落 。 “世间之物 , 何止如此 , 不往下 , 必往上而存 。 ”乾隆说 , 世间之物 , 皆有一种 , 若不为民 , 便是为国之所用 , 表面上似乎合情合理 , 实际上却是为自己铺张浪费找到了正当的借口 。
乾隆四十年后 , 他的专政思想更加巩固 , 他的自尊心前所未有地膨胀 , 青年时代 , 他的政治、军事都有很大的造诣 , 但到了老年 , 他却开始追求更高的地位 。
【历史故事】大臣行刑前做了一件事,乾隆立马把他放了
文章图片
尹嘉铨是清朝皇帝尹会一的儿子 。 尹嘉铨于乾隆四十六年辞官归家 , 在乾隆西巡期间 , 尹嘉铨一直在讨好皇帝 , 不过当时皇帝并未召见他 , 他便生出了一个主意 。 他写了两道折子 , 一道是给谥号 , 一道是从祀 , 一道是让自己的儿子给他送来的 。
乾隆读了尹嘉铨的奏章 , 向父亲尹会一请了谥号 , 并从祠堂祭奠 , 勃然大怒 , 朱批道:“爵位是国法 , 怎能胡乱要求?这份奏折 , 本来是要定罪的 , 但念在你是父子关系的份上 , 就免去了 。 你若是还在这里胡作非为 , 那就是死路一条 。 ”但尹嘉铨执意要为他的父皇下葬 , 乾隆勃然大怒:“他竟然敢叫 , 真是岂有此理!”
于是 , 他就下了命令 , 将他的头上插满了羽毛 , 送到了刑部 , 严惩不贷 。 也不怪乾隆陛下这么愤怒 , 尹嘉铨一而再再而三的冒犯皇上 , 对自己的不尊重 , 那就是大不尊了 , 想要活命都难 。
【历史故事】大臣行刑前做了一件事,乾隆立马把他放了
文章图片
尹嘉铨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 , 让皇上大为恼火 , 多次下诏 , 要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 。 尹嘉铨被带回京城之后 , 一共被审讯了十七次 , 他不得不一一忏悔 , 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哭泣 , 这对于一个老人而言 , 实在是太艰难了 。
在那个年代 , 当一个下人都很辛苦 , 谨小慎微 , 一不小心就会落得很惨的下场 ,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有致命的危险 , 总是有人把这种不可理喻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
在行刑之前 , 乾隆念着往日的情谊 , 命人上了些食物 , 尹嘉铨见后 , 淡然地连食两块 , 三碗下肚 , 丝毫没有半点要死的样子 , 乾隆听后 , 认为此人并非怯懦之辈 , 而是有才能之士 , 于是便将其释放 , 并且宽恕其死刑 。
当然 , 关于他的下场 , 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有的说尹嘉铨并没有得到宽恕 , 只是按照惯例 , 被斩杀了 。
不管尹嘉铨的下场怎样 , 不管他是不是得到宽恕 , 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毁掉了 。
【历史故事】大臣行刑前做了一件事,乾隆立马把他放了
文章图片
他编撰了79种著作 , 其中有《贻教堂文集》、《近思录》、《就正录》、《礼仪探本》、《小学大全》等 , 还有尹嘉铨的注释 。
像这样以书罪人、杀人、废书、禁书的情况 , 在清代已是屡见不鲜 , 而尹嘉铨本人的命运亦不能幸免 , 他被捕、抄家、刑讯、刑讯 , 最终被判处死刑 , 所有的作品都被他毁掉 。
乾隆持续破坏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书籍 , 直至他的后期 , 他开始放宽了对文化的限制 , 使其语言的牢笼逐渐松动 。
乾隆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帝王 , 也很走运 , 康熙执掌大权 , 雍正执掌大权 , 独揽大权 , 享有鼎盛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