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作者Ex
一、关于齐如山先生
提到作者齐如山先生,对戏曲感兴趣、了解梅兰芳的人肯定知道。齐先生曾为梅兰芳先生改编戏曲六十余种,包括20余种新戏和40余种昆曲,令梅氏在当时红遍京华。同时,他又热忱推介梅氏献艺西洋,彰显了国剧。
齐先生所编剧本与社会联系紧密,大多数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梅兰芳曾回忆他演《牢狱鸳鸯》时发生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在吉祥剧院,当演到县官把卫如玉屈打成招的时候,县官口里正念着:“你不肯招,也得叫你招了这样才了喽这场官司!”这时台下有一位老者,大概兴奋过了火,实在忍不下去了,就跳上了戏台,抓着县官说:“卫如玉没有杀人,你为什么把他屈打成招,你这狗官,真是丧尽天良,我打死你这王八蛋!”说看举起拳头就打。之后,经后台管事的向其解释,并请老者走下舞台,继续看戏。后来老者在回家的路上,还大嗓门不住嘴的大骂狗官混账,冤屈好人,可恶之极,我非揍他不可。由此可见梅先生的演技,亦可观齐先生剧作的动人之处。
齐先生河北高阳籍,生于1875年,编后记中说是“光绪三年”,但光绪三年是1877年,这里不能不说是一个小的失误。齐先生之家可谓书香门第,自己在幼时亦博学国粹经典,17岁入京师同文馆,习德法文,义和团败后,出游欧洲,可谓通中西古今。
齐先生对于中国戏剧曾做过深入的研究,也写过相当多的老北京故事。先生1948年移居台湾后,不问政治,专心写作,连同先前著作,近千万字,不可谓不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曾出《齐如山全集》,国内亦有齐先生的集子,早的不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花生文库”,就围绕齐如山戏曲艺术理论和文学随笔著作,出了一套十本。
2005年10月,三联书店曾出版了由齐如山外孙女贺宝善女士的《思齐阁忆旧》。
二、关于“北京三百六十行”
辽教版的《北京三百六十行》实际上包括三本书,即:北京三百六十行、故都市乐图考和中国固有的化学工艺,前两者的序分别写于民国三十年和民国二十二年,最后一本没有表明日期,姑且不去追究了。
作为一个晚辈,能读到老北京人如此细心写下的书,实在是一种荣幸。联系先生写作的时代背景,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和珍视,对于中国人不思进取的无奈和激励,既真切可贵,又让人不禁有些感伤。这种感情自待读者自己去体会,我只想谈一下自己读这书时所想到的一些琐事。
1.《北京三百六十行》中一些奇特的工种
*杠房工人
“丧事所用只罩杠本极简单,但平常木匠也不能做,虽只几根木棍,但若不经内行人之手,则抬杠夫肩膀便受不了,所以也非有真正传授不可。”(第18页)——老电影中抬棺材的那些人从来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经齐先生这么一说,顿觉神奇。
*罗圈匠(又名笼屉匠)
所谓罗圈匠,主要以造圆笼、帽盒、笼屉和罗圈为主,这也是我国特别的工艺。还有兼做小儿所用之摇车的,这类铺子的匾额都写作摇车铺。齐先生说,“这行若经有知识人之提倡,则必有极发达之一日,因所做之器皆轻而结实,不但在家中存放方便,于装运货物时亦极便利也。”——罗圈匠所做物品,都是以薄木板为材料,我倒是对婴儿摇车很感兴趣,现在应该没有做的了吧?
*把子作
所谓把子作,就是“专与戏界做打仗之假兵器”,以藤竹木为材料。——小时候自己也曾拿松木做过棍子,但总觉得不顺手,看到舞台上的道具,心里总是痒痒的。看来,这东西也只有专人才能做得好。
*响铜作
无论是卖针线的小贩所摇的铜铃,还是日常所用的锣鼓,其声音的响亮也是有来头的。所谓“响铜作”,就是以制造响铜为专门职业的人。“用铜添加药料铸成乐器,声音格外的响亮,不加药料者不响,所以这种特名之为响铜……西洋固然做不来,就是平常铙钹,西洋也都在吾国来买。”——不知道现在洋人是不是已经能自食其力了。
*牛角灯作、纱灯作、小纸灯作
据齐先生的介绍,大门和仪门挂的是铁丝灯,屋中所挂为牛角灯,廊檐所挂的则是纱灯。除此之外,还有小纸灯。所谓纸灯,“用苇子劈开,编成小圆灯笼,外糊以纸”,即成。小纸灯价格便宜,不过两个大钱,但用处极多,尤其是在街上无灯的时代。无论是从馆子出来,还是从窑子出来,都会获赠一小纸灯,没有灯,怎么避屎尿呢?而且,造小纸灯也是学问,要是“费工而价高”就不划算了。——这段关于灯的论述让我很长见识。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