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杭州城市性格的模糊 , 或许是从外地菜攻陷杭帮菜的大本营开始 。
半年前 , 顶着“老字号”名头的粤菜馆开到了西湖边 , 引来杭州人大排长队 , 一两个小时只是常规操作 , 还有人午饭过后赶来取号 , 晚饭时间才终于落座 , 杭州人民对广东早茶的热情可见一斑 。
△1818黄金眼报道粤菜馆在杭州的排队盛况 / 微博
在遍地都是老饕、随处可见茶楼的广东 , 人们对点都德的态度向来暧昧 。 就是这么一家连锁店竟受到如此追捧 , 杭州“美食荒漠”的名声 , 似乎又坐实了一次 。
杭州人当然要争辩一番 , 但放眼四周 , 杭帮菜的根据地好像的确在不断萎缩 , 绿茶、新白鹿、外婆家在扩张之后渐渐丢失个性 , 挡不住酸菜鱼、川渝火锅、烤鱼的攻城略地 。
△杭州的性格日渐模糊? / 卢修远摄
食物或许只是一个缩影 , 属于杭州的方言、习俗、地域认同 , 都随着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而日渐模糊 , 这或许是所有高速发展的城市的宿命 。
2020年 , 杭州新引进的35岁以下大学生超过四十万 , 新落户总人数预计将接近六十万 。 住在西湖边的老杭州人 , 自觉与老杭州划清界限的萧山人、余杭人 , 以及千里迢迢赶来落户的新杭州人 , 站在日夜不息的钱塘江边 , 都难免要面对同样的问题:
哪里是杭州?谁是杭州人?杭州味 , 究竟是什么味?
想象的杭州
“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 , 这是所有人从小听腻了的一句话 , 苏杭两座城市 , 承载了关于江南的大部分想象——温婉、秀丽 , 轻声细语 , 水汽朦胧 。 尤其是那一湾浅浅的西湖水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每一道水波里都折叠着万种风情 。
正如余秋雨所写的一次西湖游泳的经历:“湖水并不凉快 , 湖底也不深 , 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 , 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 。 上岸后一想 , 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 , 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 , 于是 , 刚刚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 , 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 “
△集贤亭边的残荷 。 / unsplash@Max van den Oetelaar
杭州的历史太漫长 , 沉淀在西湖里的文化符号太多 , 即便暂时没有到过这里 , 也有无数的机会与它相遇 。 许仙初遇白娘子的断桥 , 倒掉而又复建的雷峰塔 , 梁山伯与祝英台求学的万松书院……课本上的反复诵读 , 影视剧里的高出镜率 , 以及亲朋旅行带回来的茶叶、丝巾、粗粗描画着西湖风光的折扇 , 都早早编织起中国人对杭城的想象 。
熟悉传统文化的人 , 哪怕头一次到西湖边 , 都大概率不会迷路 。
在历代文人不厌其烦的咏叹中 , 最令人难忘的当数柳永的那首《望海潮》 。 在这首选入语文课本的诗词里 , 杭州的城市地位是“东南形胜 , 三吴都会 , 钱塘自古繁华” , 杭州的城市风光是“云树绕堤沙 , 怒涛卷霜雪 , 天堑无涯” , 杭州的市民生活是“乘醉听箫鼓 , 吟赏烟霞”“ , 杭州的发展水平是“市列珠玑 , 户盈罗绮 , 竞豪奢” 。
- 赵丰|让文物走进生活 文旅商共建博物馆落地杭州
- 杭州|让文物走进生活 文旅商共建博物馆落地杭州
- 丫鬟|鸳鸯的发小闺蜜,为什么都是清一色大丫鬟?
- 天象境|《雪中悍刀行》呵呵姑娘贾家嘉为什么既要保护又要刺杀徐凤年?
- 江波|2月24日丨杭州春时赏幽去哪儿?
- 瓜子|为什么嗑瓜子这件事 南北通吃 人人都爱?
- 向日葵|为什么嗑瓜子这件事 南北通吃 人人都爱?
- 民俗文化|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
- 文旅融合|全球英才讲杭州故事活动圆满落幕
- 文化遗产|杭州亚运会“小青盒”设计团队:力求还原三大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