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起古说」论《陈政事疏》被弃前后,西汉千古鸿文却沦为一纸空文

在滚滚的五千年华夏族历史洪流中 , 曾诞生过数以百计的朝代或者政权 。 当往事随风 , 尘埃落定之后 , 作为后人的我们带着以史为鉴的态度去仔细品读这些历史时 , 总绕不开两个朝代即大汉与盛唐 , 本文叙述的背景便是汉族衍生起源的西汉王朝 。 事实上 , 作为继秦朝后的另一个实现大一统的王朝 , 其国力强盛之况 , 文化丰富之景在我国历史上颇为罕见 , 本文所讲讲述的便是西汉立国之初的强盛阶段即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中的汉文帝在位期间的一段史实 。
「民起古说」论《陈政事疏》被弃前后,西汉千古鸿文却沦为一纸空文
文章图片
高祖以无为治国 , 文帝赏才能遇贤
汉朝立朝之初 , 因常年征战 , 社会急剧动荡 , 经济受损严重 。 面对这一状况 , 刘邦决定以"无为而治"为治国理念 , 进而颁行一系列宽松政策 。 诚然 , "无为而治"在部分后人看来似乎与不思进取相挂钩 , 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一政策背后隐藏着巨大哲学 , 即治国需顺应发展大势 。 事实上 , 正是汉高祖在立国之初定下的这一政策 , 才使得新生的汉朝度过难关 , 国内各行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正轨 。
「民起古说」论《陈政事疏》被弃前后,西汉千古鸿文却沦为一纸空文
文章图片
及汉文帝继位后 , 文帝决定继续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措施 , 国力得以继续增强 。 在汉文帝的正确治理下 , 汉朝的经济得以在原有基础上快速发展 。 随之而来则是大批人才的出现与被政府所用 , 在这其中最为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当属年少便已名动京城的贾谊 。 然而这样一位怀有大才的贤人却未被文帝重用 , 而纵观汉文帝的整个执政阶段与其为人 , 我们不禁会困惑:为何惜才且重用有才之人的汉文帝并未将贾谊提拔至自己身边且大用呢?下文就将这一疑问进行探索与讲述 。
「民起古说」论《陈政事疏》被弃前后,西汉千古鸿文却沦为一纸空文
文章图片
依据现有书籍记载 , 贾谊流传于世的著作有《论积贮疏》与《陈政事疏》等 , 而贾谊在时政领域的正确见识与其理论的极高实用性也被中央与各列侯将视其为真知灼见 。 事实上 , 正是由于贾谊过人才华与起初阶段被汉文帝的大力提拔 , 致使其受到同朝官僚排挤 , 汉文帝不得已将其外调 , 使得其一身才华难以尽施 , 除了这个原因外 , 当时贾谊所著的《陈政事疏》也是其不能就仕于汉文帝身边的主要原因 。 为何一章《陈政事疏》会影响到贾谊的仕途呢 , 这需要我们分析当时的客观环境与政事疏所针对的领域 。
「民起古说」论《陈政事疏》被弃前后,西汉千古鸿文却沦为一纸空文
文章图片
汉初国内外仍存动荡
刘邦建国之初 , 借鉴周秦两国的灭亡原因决定实行"郡县制" , 主要地方制度依旧沿用秦朝制度 , 但是问题出在并不是主要制度的制度即"分封制" 。 刘邦寄望于这些受封的侯王能够协助中央处理好地方的各项政务 , 但是一厢情愿的刘邦却未想到分封四地的藩王因远离中央 , 且在各自辖地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 地方管辖已逐渐脱离中央控制 , 因此汉初定下的"分封制"已成为中央的威胁 。
「民起古说」论《陈政事疏》被弃前后,西汉千古鸿文却沦为一纸空文
文章图片
除了王朝内部威胁外 , 塞外的匈奴一直让汉朝寝食难安 。 自秦朝起 , 边关的匈奴一直对富饶的中原虎视眈眈 , 因此秦朝不惜投入大量人力与财力进行长城的修补与建造工作 。 事实上 , 由于常年生活于西北塞外 , 匈奴人养成凶悍好战的野性 , 再加上其善于骑战 , 不时对边关进行骚扰 , 这给当时的西汉政权带来极大威胁 。
浅述《陈政事疏》涉及领域与弊端
而贾谊所著的《陈政事疏》一疏中将上述情况均覆盖其中且提出相应的应付对策 ,
仔细研读《陈政事疏》 , 我们可以大概列出该疏的主要内容为抑藩与靖边 。 当时距汉朝开国已有些年头 , 中央对地方同姓王的管辖已不再如同汉初时一样全面且有效 , 因此各地王侯在封地上不断扩充个人势力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凸显 。 在此背景下 , 贾谊认为中央需削弱地方藩镇势力 , 否则一旦诸侯势力彻底生成 , 中央政府再进行弱藩必然反受其害 。 然而贾谊并未过多考虑的是当时的汉朝还需要地方的藩镇势力协助其稳定地方经济 , 刚从战火脱离出的百姓与官员并不想再因弱藩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再加上当时各地藩镇经过数十年发展已有一定势力 , 一旦朝廷断然实行各类削藩政策 , 会立即招得四方实力怀疑与忧惧 , 甚至不乏爆发武装反抗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