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次卷入皇位之争,历经七朝六帝活到72岁,大明皇叔朱瞻墡有多牛?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 , 为了皇位 , 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的事屡有发生 。 即便是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 , 在继位后 , 依旧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家人痛下杀手 。 被卷入皇位之争的皇子 , 在历史上很少能够善终 , 但明朝有一位王爷 , 一生三次被卷入皇位之争 , 最后却安然无恙 , 还活了72岁的高寿 。 此人是谁呢?他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 。
一心逍遥的朱瞻墡
朱瞻墡的爷爷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朱棣 , 父亲则是那个身体肥胖的明仁宗朱高炽 。 朱瞻墡是朱瞻基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 母亲也是张皇后 。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 , 朱瞻墡被册封为襄王 。 由于大哥朱瞻基是嫡长子 , 爷爷朱棣又十分喜欢大哥 , 所以朱瞻墡从来就没有惦记过皇位的事 , 一心只想做他的逍遥王爷 。
【历史故事】三次卷入皇位之争,历经七朝六帝活到72岁,大明皇叔朱瞻墡有多牛?
文章图片
朱高炽
【历史故事】三次卷入皇位之争,历经七朝六帝活到72岁,大明皇叔朱瞻墡有多牛?】明仁宗继位后 , 命太子前往南京监国 。 大臣们劝明仁宗 , 派亲王或重臣过去即可 , 太子远离京师 , 不利于稳定朝纲 , 但明仁宗坚持让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 。 但明仁宗身体不好 , 皇帝都没干满一年 , 便驾鹤西去了 。 明朝大臣们担心汉王朱高煦发动政变 , 秘不发丧 , 派人将朱瞻基悄悄接回京城 。
【历史故事】三次卷入皇位之争,历经七朝六帝活到72岁,大明皇叔朱瞻墡有多牛?
文章图片
朱瞻基
而就在朱瞻基回朝继承皇位时 , 太后张氏又密令襄王前往南京监国 , 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 。 这样一来 , 南北二京就有了两位监国 。 但襄王朱瞻墡也没多想 , 默默干好自己分内之事就好 。 不久之后 , 汉王朱高煦叛乱 , 明宣宗朱瞻基率军出征 , 而襄王朱瞻墡又被调到北京监国 。 不过此次除了朱瞻墡外 , 还有其他一干大臣 , 他手中权力并不大 。
三次卷入皇位之争
明宣宗驾崩后 , 太子朱祁镇只有9岁 。 为了大明社稷着想 , 一些大臣便想拥立襄王朱瞻墡为帝 。 朝中还有人放出传言 , 说张太后也是这个意思 。 这是朱瞻墡第一次被卷入皇位之争 。 但朱瞻墡还没来得及表态 , 张太后就召集群臣 , 表示自己没有将小儿子扶上皇位的打算 , 她支持的是孙子朱祁镇 。 于是 , 9岁的朱祁镇当了皇帝 。
【历史故事】三次卷入皇位之争,历经七朝六帝活到72岁,大明皇叔朱瞻墡有多牛?
文章图片
朱高煦
张太后活着时 , 三杨辅政 , 明朝国力蒸蒸日上 。 但张太后去世后 , 朱祁镇就放飞自我 , 宠信宦官王振 , 还不知天高地厚地率军亲征 。 结果土木堡大败 , 他也成了明朝历史上唯一被扣押在敌营的“天子” 。 在此危急关头 , 大明不可群龙无首 , 一些大臣便提议拥立素有“贤明”称号 , 且在藩王中较为年长的襄王朱瞻墡为帝 。 这是朱瞻墡第二次被卷入皇位之争 。
【历史故事】三次卷入皇位之争,历经七朝六帝活到72岁,大明皇叔朱瞻墡有多牛?
文章图片
朱祁镇剧照
对于大臣们的这个提议 , 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也表示同意 , 甚至已经命人取来襄王金符 , 打算召他入宫 。 朱瞻墡上奏说:“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 , 请郕王朱祁钰监国 , 并招募勇智之士营救英宗 。 ”但孙太后最后却接受了于谦的建议 , 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 景泰帝朱祁钰同于谦等人打退瓦剌的进攻后 , 瓦剌人为了恶心朱祁钰 , 挑起明廷内部纷争 , 故意放回了被俘的明英宗 。
得以善终的朱瞻墡
景泰帝为了坐稳皇位 , 命人将回国的明英宗关押起来 , 任何人不得接触 。 襄王朱瞻墡还特地上书景泰帝 , 希望他能善待自己的哥哥 。 景泰帝病死后 , 明英宗率人发动夺门之变 , 重新夺回了皇位 。 石亨等大臣为了诬陷于谦和王文 , 就给他们安了一个“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 。 而这个藩王 , 就是襄王朱瞻墡 。 这是朱瞻墡第三次卷入皇位之争 。
【历史故事】三次卷入皇位之争,历经七朝六帝活到72岁,大明皇叔朱瞻墡有多牛?
文章图片
朱祁钰剧照
朱瞻墡真是人在家中坐 , 锅从天上来 。 明英宗也对自己的这个叔叔表示怀疑 。 但是当他在宫中看到朱瞻墡为他和他儿子上了两道书后 , 发现自己误解了皇叔 。 于是明英宗下诏召襄王入宫 , 宴请这位识大体的叔叔 。 之后 , 明英宗屡次请朱瞻墡回京城游玩 , 且给他的赏赐 , 也是诸藩王中最多的 。
【历史故事】三次卷入皇位之争,历经七朝六帝活到72岁,大明皇叔朱瞻墡有多牛?
文章图片
朱瞻墡
而朱瞻墡直到明宪宗成化十四年才去世 , 活了72岁 , 比他侄子活得时间都长 。 他之所以能在多次皇位之争中幸免于难 , 就在于他知足常乐 , 没有太大的野心 。 否则只要出头一次 , 他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 这也是他的明哲保身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