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聊天工具,叫MSN 什么是MSN聊天工具

一个

现在回想起来,1999年是非常有趣的一年 。
当然,这里的“有趣”特指“IM”工具的范畴 。
今年年初,当时全球更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AOL(美国在线)推出了收购ICQ后的之一个版本:ICQ 99a,准备让其已经位居美国之一的在线寻呼服务“烧油” 。

ICQ 是全部互联网聊天工具的鼻祖,是三个以色列人在1996年推出的一个软件 。ICQ意为“I seek you(我找你)”的谐音,即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随地找到你,产生沟通和接洽 。1998年,AOL收购了ICQ 。
也就是1999年2月,一家成立仅3个月,在深圳科技园几十平米的小厂房里办公的小公司,推出了一款中文即时通讯工具 。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只有28岁,名叫马 。当时他认为ICQ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工具,但它只有英文版,很多英语不好的中国人都不会用,于是他做了一个版本的“模拟”,命名为“OICQ”——“打开ICQ” 。

OICQ上线后,受到了一批中国网民的青睐,注册用户数迅速突破五位数——考虑到当时中国网民的数量,这个数字,尤其是这个增长速度,并不算太难看 。
当然,伴随着马略显破旧的办公桌上“用户数量增加”的报告,还有一份来自AOL的侵权诉状——“OICQ”的名称和域名,侵占了“ICQ”的知识产权 。
美国巨无霸与中国深圳一家名为腾讯的小公司之间的官司持续了半年,最终腾讯败诉,放弃了“OICQ & quot所有的权力,马痛定思痛,干脆把这个软件改名为“ ” 。
然而在1999年,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品类中更大的事件并不是OICQ的问世和对AOL的诉讼,而是另一家世界级的巨无霸科技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
1999年7月22日,微软正式推出MSN Messenger 。

2

MSN Messenger显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
因为它的“父亲”是当时世界上最有钱最有实力的微软 。
其实“MSN”和“MSN Messenger”是两回事 。
“MSN”,全称“微软服务网”,是微软公司的门户网站,于1995年8月24日开始网上在线服务;
1996年3月25日,美国通过MSN拨号上网的用户达到100万 。
1997年12月31日,微软收购了一家基于 的电子邮件服务公司,获得了800万新用户,并将其并入MSN 。这种电子邮件服务就是我们曾经熟悉的“Hotmail” 。

Hotmail的开创人之一巴迪亚
因此,当MSN Messenger于1999年7月22日上线时,它成为了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领域最闪亮的明星——它在服务的前六天就获得了70万注册用户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9年2月推出、后来改名为 的中国本土即时通讯工具,用了9个月的时间 。到1999年11月,注册用户数量已达到6万 。
2000年7月17日,微软宣布MSN拥有2.1亿独立用户,成为世界之一网站 。借着这股风,2001年3月16日,MSN Messenger全球在线用户达到3000万 。
可能微软没想到的是:
在这3000万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大陆,他们在那里还没有正式推出MSN业务 。



Messenger在中国简称为“MSN” 。
在当时的中国,“MSN信使”有自己非常明确的标签:
“孩子用 ,大人用MSN 。”
而这个“成年人”,其实还有一个特别的指代:职场精英,白领 。
当时很多还在用 的大学生,一毕业踏上社会,自然会申请一个MSN Messenger的账号——他们的公司同事、老板、生意伙伴都在MSN Messenger上 。这个关系链逐渐向下延伸,直到很多大学生开始把主要的交流工具从 转移到MSN Messenger上 。
在当时很多企业(尤其是外企或500强企业)的 会或面试上,如果应聘的大学生的“联系邮箱”是“X X X X x@qq.com”,在面试官眼里可能会失去一点点——“还是个孩子!”而如果留下“xxxxx@hotmail.com”,很可能会起到加分的作用 。
那时候,在北方一线城市的写字楼里,如果白领们的电脑里没有“MSN信使”,那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很多公司的LAN都关闭了“ ”的登陆端口,但允许使用“MSN Messenger”——在很多人眼里,“ ”就是聊天打发时间甚至调情的意思,“MSN”则是工作或者业务用的 。
在很多社交场合,留一个MSN Messenger的联系方式是体面而正常的,但如果有人引用一串 数字,说“这是我的 ”,很可能会引来对方含蓄却礼貌的微笑 。
那时候简单适用的“MSN”象征着一种“强制”,“蓝绿小人”的logo碾压着各方面看起来都像“真龟”的企鹅 。很多人觉得,即使是MSN Messenger在接收消息时发出的“登登” ,听起来也比 单调的“滴滴滴滴”声悦耳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