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四季 四季月份划分

一年十二个月 , 古人依次把它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 每季三个月 。后来又以夏历为依据 , 从正月开始 , 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 直到十二月结束 , 每个月对应一个名称 。《楚辞》上说:“方仲春而东迁 。”这里的“仲春” , 指的就是夏历的二月 。
但古人对一年的划分 , 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 , 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 , 我们常用“春秋”表示一年 , 就是这么来的 。它并不是春夏秋冬的省称 。《庄子》上说:“蟪蛄不知春秋 。”这里的“春秋” , 就是指一年 。历法逐渐精密以后 , 古人从春秋二时中再分出冬夏二时 , 这才有了春夏秋冬 。也正因为冬夏是从春秋中再分出来的 , 所以有时古人排列四时顺序 , 就不是“春夏秋冬” , 而是“春秋冬夏” 。

如何区分四季 四季月份划分

文章插图
话说二十四节气古代的农业生产和时令、气候息息相关 。随着生产的展开 , 时令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 逐渐被人们发现和总结 , 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发现总结的成果 。所谓二十四节气 , 是指古人为了反映物候的变化 , 把一年365日平分成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阴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我们只要去翻一翻挂在家中的阴历 , 就可看到 。二十四节气的名目和顺序在下: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比较难记 , 人们为了方便记忆 , 做过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总结 , 广泛流传的一篇是这样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节气中 , 最重要的四个节气是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春分和秋分这两天 , 昼夜长短是相等的 , 所以《尧典》把春分称为日中 , 秋分称为宵中 , 《吕氏春秋》把它们统一称为日夜分;夏至这天昼最长 , 夜最短 , 冬至这天 , 昼最短 , 夜最长 , 所以《尧典》把夏至称为日永 , 冬至称为日短 , 《吕氏春秋》把夏至称为日长至 , 冬至称为日短至 。
现代人是用公历和钟表记录时间 , 古人没有公历和钟表 , 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
纪日法
古人纪日 , 用的是干支 。干指天干 , 支指地支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十干和十二支一共可以排列组合成六十个单位 , 叫做六十甲子:


如何区分四季 四季月份划分

文章插图
以上六十个单位 , 每个单位表示一日 。有了这六十个单位 , 日子就可以记录了 。例如昨日是甲子日 , 那么今日就是乙丑日 , 明日就是丙寅日 , 往后的日子依次顺推;甲子日的前一日 , 就是癸亥日 , 往前的日子依次逆推 。六十个单位轮完一圈后 , 再周而复始 。
古代有些日子 , 有特定的称呼 。例如 , 每个月的第一天称为朔 , 最后一天称为晦 , 小月的十五日、大月的十六日称为望 , 望后紧挨着的日子称为既望 。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诗》说:“三五二八时 , 千里与君同 。”这里的“三五”和“二八”就是指望日 , 三五等于十五 , “三五”指小月的望日 , 二八等于十六 , “二八”指大月的望日 。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 。”这里则说到了“既望” 。
一天之内的时间 , 又是怎么记录的呢?从大的方面来说 , 古人是依据天色 , 以昼夜为单位 , 分成若干个时段 。例如日出时称为旦、早、朝、晨等 , 日落时称为夕、暮、昏等 。太阳升到天空正中时称为日中 , 将近日中的时辰称为隅中 , 太阳西斜时称为昃 。古人一天两餐 , 前面的一餐 , 是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 , 这一节时间 , 称为食时;后面的一餐 , 是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 , 这一节时间 , 称为晡时 。日入之后 , 就是黄昏了 , 黄昏之后 , 就是人定了 , 人定之后呢 , 就是夜半了 。夜半以后 , 就是黎明 。天将亮的时间 , 称为昧旦 , 昧旦又称昧爽 。此外表示天亮的时间的 , 还有平旦、平明等 。至于鸡鸣 , 是指昧旦前的一段时间 。鸡鸣和昧旦先后相续出现 。《诗经》说:“女曰鸡鸣 , 士曰昧旦 。”这里就说到了鸡鸣和昧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