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四季 四季月份划分( 二 )


从小的方面来说 , 随着时辰概念的形成 , 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 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 。每个时辰正好和我们现代的两小时相等 。这是能一一对照上的 , 例如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 , 所以古人说夜半是子夜;凌晨两点是丑时 , 四点是寅时 , 上午六点是卯时 , 其他依次顺推 。
近代时 , 近人又把古人的十二个时辰中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 。例如原来晚上十一点和十二点都是子时 , 分出初、正之后 , 晚上十一点就是子初 , 夜半十二点就是子正 , 等等 。这样 , 也就等于用古代的概念 , 把一昼夜分成和现代相等的二十四小时了 。
纪月法
古人纪月 , 一般用的是序数 , 从一月开始 , 一直记到十一月、十二月 。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份 , 称为正月 。每个月在先秦时代 , 大约都是有特定的称呼的 , 例如《楚辞》把正月称为孟陬 , 《诗经》把四月称为除 , 十月称为阳 , 《国语》把九月称为玄 , 等等 。
“月建”是古人的另一种纪月方法 。所谓“月建” , 就是把十二个月份配上十二地支 , 一般是把冬至日所在的夏历十一月 , 配上十二地支中的子 , 叫做建子之月 , 由建子之月顺推 , 就可以记录月份了 。
年次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 , 就是年次纪年法 。所谓年次纪年法 , 是指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进行纪年 , 例如公元前770年 , 古人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那么公元前769年 , 就记为周平王二年、秦襄公九年等 。这样 , 按照元、二、三的次序 , 依次记下去 , 直到王公出位或死亡了为止 。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时开始有年号 。以后每个新皇帝即位 , 都要改年号(称为“改元”) , 并用年号纪年 。后来日本、越南、朝鲜、高丽纪年受到中国影响 , 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 。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 。年号怎么纪年呢?例如公元前140年 , 汉武帝立年号为“建元” , 所以这一年就记为建元元年 , 次年就记为建元二年 , 依此类推 。如果年号改了 , 便按着新的年号 , 重新纪年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 称为“奉正朔” 。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 , 就是标志着藩属、臣服于对方了 。如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 , 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 就都是表示臣服 。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建立政权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
星岁纪年法
这是战国时出现的纪年法 。星岁纪年法中的“星”指岁星 , “岁”指太岁 。星岁纪年法实际是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的合称 。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
【如何区分四季 四季月份划分】什么是三正
春秋战国时 , 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 。三种历法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 即岁首的月建不同 , 所以叫做三正 。周历的岁首是冬至日所在的建子之月(这时是夏历十一月) , 殷历的岁首是建丑之月(这时是夏历十二月) , 夏历的岁首是建寅之月(这时是夏历正月 , 即后世所说的阴历正月) 。比较三者 , 可知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 , 比夏历早两个月 , 殷历比夏历早一个月 。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 , 这样一来 , 四季也就随之不同了 。下面是三正的对照表:

如何区分四季 四季月份划分

文章插图
先秦古书用来纪时的历制 , 三正都有 , 并未统一 , 所以了解三正的差异是有必要的 ,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通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