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朝皇帝“赐府另居”是什么样 仅仅是分家单过那么简单吗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清代皇子的故事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 清代皇子“赐府另居” , 就是“分家单过”那么简单?
通俗点讲 , 清代给予宗室王公爵位的加封 , 但只令其建府于京中 , 非旨不得擅离京城 。 顺治年间 , 顺治皇帝逐渐确定了根据皇子爵位等级的不同 , 给予一定规模王府另居的制度 。 王府设有专门的属官、侍卫、太监 , 还配有一定数量的包衣佐领、下五旗旗分佐领 。 在皇帝“赐府另居”的同时 , 一般还会赐予一定数量的田产、物产或者买卖店铺 , 于是一个以皇子为中心的庞大社会群体便逐渐形成 。
只是这大张旗鼓的“赐府另居” , 加入“禁抑宗藩”的原则后 , 便成了一项关乎分化王权、稳固皇权的政治制度 。
【爱历史】清朝皇帝“赐府另居”是什么样 仅仅是分家单过那么简单吗
文章图片
清代王府旧址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清代充分吸取了前朝历代的灭国之因 , 制定了诸多防止外戚干政、母后擅权的有效制度 , 《清稗类钞·宫闱类》对清代皇子出生以来的各个年龄段予以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 能让我们大致得出这种制度的无情和有效:
皇子生 , 无论嫡庶 , 甫堕地 , 即有保姆持付乳媪手 。 既断乳 , 即去乳母 , 增谙达 , 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 。 六岁 , 备小冠小袍袿小靴 , 令随众站班当差 , 教之上学 , 即上书房也 。 十二岁 , 有满文谙达教满语 。 十四岁 , 教弓矢骑射 。 至十六或十八而婚 。
这种制度有种较为明显的特点 , 那就是“惟与生母相见有定时 , 见亦不能多言” 。 自幼与生母别离 , 虽然太过不近人情 , 但却能充分保证皇帝和生母之间的关系生疏 , 有效防止母后擅权的负面情况出现 。
只是大婚以后 , 就代表着皇子业已成年 , 再居于皇宫自然不再合适 , 于是便有了皇帝的“赐府另居” 。
“赐府另居”制度 , 开始于顺治元年 , 经过顺治五年和顺治九年的两次完善 , 这一制度才基本形成 。 只是 , 当时的顺治皇帝尚未生育皇嗣 , 这项“赐府另居”制度只针对那些“国初开创 , 栉风沐雨 , 以百战定天下”的功绩宗亲 。 可皇室宗亲的功劳不同 , 赐府的规模自然不能等同 , 于是一个依据爵位等级而赐予相应规模府邸的衡量办法 , 自然而然的产生 。
根据乾隆朝所成《皇朝通典·卷四十》的记载 , 清代宗室爵位分为六级十二等 , 分别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 依据于此 , 顺治皇帝制定了极为详细的王公府邸规模 。
根据《清实录·世祖实录》的记载 , 顺治皇帝于顺治九年颁布条令 , 先行明确了从亲王到宗室公爵的府邸建制:
亲王:基高十尺 , 外周围墙 。 正门 , 广五间 , 启门三 。 正殿 , 广七间 , 前挥周围石栏 。 左右翼楼 , 各广九间 。 后殿 , 广五间 。 夜室二重 , 各广五间 。 后楼一重 , 上下各广七间 。 自后殿至楼 , 左右均列广虎 。 正门、殿、寝 , 均绿色琉璃瓦 。
除此之外 , “亲王”府邸的后楼、翼楼、旁房的用瓦、镇兽、门柱、金钉、贴金、绘画、窗楹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
【爱历史】清朝皇帝“赐府另居”是什么样 仅仅是分家单过那么简单吗
文章图片
清代王府内景
郡王(包括“世子”爵位):高八尺 。 正门一重 , 正屋四重 。 正楼一重 。 其间数、修广及正门金钉、正屋压脊 , 均减亲王七分之二 。 梁栋贴金 , 绘画四爪云蟒 , 各色花卉 。 正屋不设座 , 余与亲王府同 。
贝勒:高六尺 。 正门三间 , 启门一 。 堂屋五重 , 各广五间 , 均用筒瓦 。 压脊二 , 狮子、海马 。 门柱红青油饰 。 梁栋贴金 , 彩画花草 。 余与郡王府同 。
贝子:基高二尺 。 正房三间 , 启门一 。 堂屋四重 , 各广五间 。 脊安望兽 , 余与贝勒府同 。
“贝子”以下的宗室“公爵” , “均与贝子府同” 。
也就是说 , 根据宗室爵位的不同 , 所赐府邸的地基高度、房间数量、门窗数量等等均有不同 , 用以差别爵位等级的补服图案也在府邸绘画中有着相对应的表现 。 等级森严、尊卑分明 , 仍然是宗室王公“赐府另居”的主要特点 。 这也是后世宗亲中“王府逾制”罪行的根本依据 。
“赐府另居”的特点和过程
根据《皇朝通典》的记载 , 皇子一般到了15岁 , 便由宗人府向皇帝提请分封谕旨 , 让皇帝钦定皇子爵位 , 赏赐府邸另居 , 脱离皇宫开始独自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