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喋血长平: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长平之战( 二 )


而在中国 , 军事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 在中国古代 , 著名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地形”篇专门分析六类地形(通、挂、支、隘、险、远)的特点和在战场中的应用情况 。 后来两宋时期的《武经总要》 , 明清时期的《筹海图编》等都是军事地理学的杰出著作 。 而在清末民初 , 军事地理学作为一门西方学说传入中国 , 在中国学者的努力下通过“西学东渐”的途径在中国的历次危机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 为历次战役的策划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 我们可以把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867年江南制造局的翻译活动为起始 , 甲午战争后学者们学习西方军事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 , 翻译的西方著作数量飞速增长 , 而作为清末陆军学院的武备学堂则开设了“战法、地势、测绘”等专门课程 。 1931年 , 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918事变 , 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拐点——从此这一科目成为了体系完备、实用性极强的独立学科 。 大量学者以笔代枪 , 积极投身于抗战救国的事业中 。 抗战胜利后 , 军事地理学的发展转向国防地理研究 , 以杨德安《中国国防地理》作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在对内战的忧虑和国防建设的未雨绸缪中陆续出版 。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1世纪 , 军事地理学应该研究什么 , 在历史领域而言 , 我们又应该怎样将从探索地理状况出发 , 从而对军事行动做更好的阐释?这里笔者参考了《军事历史》2017年第6期周蓉、邹赜韬的文章 , 将历史军事地理学的叙述模式分为十二个方面 。
1、历史战争地理:研究战场的定位、部队的行军路线以及地理形势对战争局面的背景性影响 。
2、历史兵力地理:研究各区域的兵力分布 , 兵种构成及其对总体军事形势的地理意义 。
3、历史兵工地理:研究兵工生产的的区域特色 , 并分析有关军工产品装备部队后对部队战斗力之地域特色所产生的影响 。
4、历史兵源地理:研究有关军队的士卒来源 , 并结合风俗地理、体质人类学等学科综合评估士卒群的环境适应范畴 。
5、历史关隘地理:研究关隘、长城的兴废 , 及其人文、自然地理意义 。
6、军事古地图学:研究相关古地图遗存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及折射的军事测绘技术水平 。
7、历史军事交通地理:研究军用交通的通达情况 , 并在复原相关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评价其对军事活动的地理作用 。
【爱历史】喋血长平: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长平之战】8、历史后勤补给地理:研究对前线部队粮、衣、用补给的路线、成本 , 并评估其对相关军事活动的地理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