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清时期的清明节,悼亡的哀伤与春日的狂欢,在这里巧妙融合

关注我们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两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唐宋明清时期的清明节,悼亡的哀伤与春日的狂欢,在这里巧妙融合
文章插图
清明节,古代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冥节、死人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原为十月十五下元节), 合称“三冥节”,并称古代中国三大“鬼节”。它还与春节、端午、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它起源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在形成过程中,又融纳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上巳节、寒食节等若干节日元素,至唐朝时,正式定型。宋、元、明、清历代,大多沿袭、损益。节日活动主要有赐新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插柳等,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一、皇帝赐新火给勋贵重臣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寒食节,在冬至日后的第105天。节日期间,要禁火冷食。清明节时,皇宫举行钻榆柳木以取火的礼仪。钱易《辇下岁时记》记载这一礼俗说:“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进上,易绢三匹, 金碗一口。”然后,皇帝将新火赐予王公贵戚、元勋重臣,以示宠幸。
唐宋明清时期的清明节,悼亡的哀伤与春日的狂欢,在这里巧妙融合
文章插图
钻木取火
得到皇帝恩赐新火的王公大臣们倍感荣幸。他们往往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以资炫耀。后人争相仿效,相沿成俗。所以,到五代,江淮间寒食节时,家家杨柳插门。宋代以后,此风俗更流行。
二、扫墓祭祖
唐代时,寒食、清明扫墓之风极盛。有鉴于此,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诏令:“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每逢清明节,“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扫墓一时成为清明节主要节日活动。
至少在中唐时,墓祭时给死者送纸钱也亦蔚成风俗。不过,由于寒食节期间禁火,无法焚烧纸钱,只能或抛撒,或压于坟顶,或挂于某处。
唐宋明清时期的清明节,悼亡的哀伤与春日的狂欢,在这里巧妙融合
文章插图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寒食第三日,即清明日,宗室、姻亲分别到各陵墓祭拜。《梦梁录》则记载,南宋依然盛行此礼俗,皇帝、后妃及皇室近亲,或亲自,或派人去绍兴欑(cuán)宫(南宋皇室放置棺椁的场所)祭陵。
清明节期间,开封市街上有很多卖祭品者,纸马铺皆用纸衮垒成楼阁状,堆放街道两侧售卖。
百姓纷纷出城扫墓,不设香火,只将纸钱挂在墓旁树上。若客居外地,则登山望墓而祭。祭时,将纸钱撕裂,撒向空中,时称“擘(bāi同掰)钱”。
除祭扫祖先亲人坟墓外,有的地方还祭拜名人墓。如今湖北枣阳花山一带,有吊唁北宋著名诗人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的风俗,“多载酒肴,饮于耆卿(柳永字)墓侧”,时称“吊柳会”。
唐宋明清时期的清明节,悼亡的哀伤与春日的狂欢,在这里巧妙融合
文章插图
柳永塑像
元代亦沿承清明扫墓的礼俗。如武汉臣《老生儿》唱词道:“时遇清明节令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我将着这春盛担子、红干腊肉、同着社长上坟去来。”
明清时,帝王、后妃、勋贵也在清明节时,拜谒先帝、祖先陵墓。民间清明节例行扫墓,称为“上坟”。
祭墓时,要为死者烧香、上供、“烧纸”。时人又称这种纸为“光明钱”、“往生钱”、冥镪(qiǎng成串的钱。白镪,银子),送给鬼神或死人在冥世间使用。
唐宋明清时期的清明节,悼亡的哀伤与春日的狂欢,在这里巧妙融合
文章插图
除焚烧纸钱外,明清时还流行“压钱”,就是把纸钱压在坟堆的四角、坟顶。如坟墓上无钱,表明其为孤坟,没有后人祭祀。嘉兴、云和、广州等地,流行挂纸钱于墓上的风俗。广州人谓之“压纸”,云和人俗称“标墓。”有的地方用彩笺剪成长纸条,挂在墓上。
除给死者或神灵送纸钱外,明清时人祭墓,还要为坟堆培土、立碑。
有的地方,如安徽繁昌县,不在郊外扫墓,而是流行在宗祠内祭祖的风俗。各宗族平时聚族而居,清明节时,至各族祠堂祭祖。祭祀结束后,常在祠内聚饮,并按成年男丁人数,分享祭神的供品胙稻、胙肉等。
唐宋明清时期的清明节,悼亡的哀伤与春日的狂欢,在这里巧妙融合
文章插图
流传至今的清明祭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