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夜读」茶卡:高处一片青盐世界


『青海日报』「夜读」茶卡:高处一片青盐世界
文章图片
亿万年前 ,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 , 导致青藏高原逐渐抬升与形成 。 在地壳抬升过程中 , 部分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而形成了湖 , 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之一 。
『青海日报』「夜读」茶卡:高处一片青盐世界
文章图片
据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樊启顺介绍 , 在距今约15000年的晚冰期时期 , 茶卡盐湖还是一个淡水湖 , 随着地壳运动以及气候的不断恶化 , 茶卡盐湖的面积开始慢慢变小 , 许多盐分沉积在了湖底 , 形成盐湖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湖泊的咸化程度越来越高 , 再加茶卡盐湖地区半沙漠干旱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 就成了今天的茶卡盐湖 。
与其他盐湖相比 , 茶卡盐湖是一个固液态共存的卤水湖 , 盐湖底部有一个厚厚的石盐层 , 盐板上覆盖着一层浅浅的卤水 。 这样 , 人站在石盐层 , 就像浮漂在水面上一样 , 再加上雪山、蓝天、白云的倒影 , 便营造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 , 茶卡盐湖也因此有了“天空之镜”的美誉 。
不仅如此 , 茶卡盐湖的盐也与其他盐湖的盐不同 。 “茶卡盐湖出产的盐是一种颗粒细小的方斗盐 , 因为每一粒盐都是方斗形状的 , 所以这种盐也叫“斗子盐” 。 这种盐开采很方便 , 直接用勺子舀出 , 晒干就成 。 我省文史学者程起骏说 , 这种盐 , 晶大质纯 , 盐味醇香 , 是理想的食用盐 。 目前已探明茶卡盐湖的盐储量极高 , 可供应全国人民食用八十多年 。
多年来 , 人们在享受着盐湖馈赠的同时 , 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 。
据《汉书》记载:“金城临羌县有西王母石屋、仙海、盐池 。 ”人们普遍认为 , 汉书上写的盐池 , 就是今天柴达木的茶卡盐湖 , 这里就是青盐最早、最大的出产地 。
『青海日报』「夜读」茶卡:高处一片青盐世界
文章图片
在茶卡盐湖 , 蒙古族牧民把青盐叫“布克力柯克达布逊” , 意为青色方块的盐 。 据茶卡盐湖负责人介绍 , 这种青色的湖盐 , 含有特殊的古生物演化元素 , 营养和口味十分独特 。
只可惜人们对青盐认识不足 , 认识不足到了以为青盐就是“青海盐”的地步 , 致使具有独特风味的青色的盐 , 现在很少被食用 , 人们总以为盐越白 , 越是地道的青盐 , 这和几千年的青盐文化大相径庭 。
但柴达木人对青盐的特别之处自有了解 。 用青盐腌菜 , 菜不易烂;用青盐煮手抓肉 , 手抓的味道特别香 。
柴卡盐湖 , 已有3000多年开采史 , 历史悠久 。 《西宁府新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 , 五百余里 , 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 , 盐系天成 , 取之无尽 。 ”在《汉书》《晋书》《隋书》中 , 也多有记载 。 在《本草纲目》《红楼梦》中 , 都有青盐药用洗漱的记载 。 清朝的乾隆皇帝 , 漱口食用都少不了它 。 据说有一次进膳时味道欠佳 , 乾隆发怒 , 追问御厨 , 御厨只得实情相告:战乱断了宫里青盐来源 。 乾隆当即下令大开青盐 , 于是 , 乾隆二十八年制定了《盐律》 , 大约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开始 , 清朝政府就设立了盐务局 , 组织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 , 并储藏官府垄断经营下的茶卡盐 , 盐务局的出现 , 是清政府开始对青海茶卡盐湖垄断经营的标志 。
古籍中 , 对茶卡盐湖的记载很早 。 茶卡盐湖古称咸池、盐池 。 屈原就曾写下“饮余马于咸池兮 , 总余辔乎扶桑”的诗句 , 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 , 咸池已经被人们所熟知 。 《史记·天宫书》中有西宫咸池的记载 , 这里的西宫咸池是一个古星座的名字 , 代表西方星空 , 这与茶卡盐湖的方位吻合 , 这说明古代对咸池很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