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山河月明》偷梁换柱,“空印案”张冠李戴,与历史相去甚远

《山河月明》播放到“空印案” , 着实让人紧张了一把 。 胡惟庸贪赃枉法 , 纵容各府、州县官员向户部呈送钱粮时 , 拿事先盖好了印章却没有内容的报表与户部结算 。 这种事先盖好章 , 到了京城再填写的报表 , 就叫做空印报表 。 它的漏洞在于 , 逞送上来的钱粮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审核就盖章了 , 那么收了农民多少粮 , 实际运走多少粮 , 就是个糊涂账 , 腐败由此而生 。
为此 , 朱元璋令锦衣卫指挥使朱棣来了个突然袭击 , 将呈送钱粮、住在京城的地方官员堵在驿馆全部捉拿 , 然后搜寻他们携带的空印报表 。 结果搜得一大撂又一大撂的空印报表 , 真是触目惊心 。
然后 , 抓捕胡惟庸 , 审讯地方官员 , 依法判决 , 论罪杀头 , 人头满地 , 哭声震天……
这个桥段 , 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合作反贪、一网成擒、大快人心的经典之作 。 然而 , 却与真实的历史相去太远了 。
【历史故事】《山河月明》偷梁换柱,“空印案”张冠李戴,与历史相去甚远
文章图片
真实历史上 , 空印案发生于1376年 , 而胡惟庸案发生于1380年 , 时间上相差四年 。 有一种说法是空印案发生于1382年 , 比胡惟庸案晚了二年 , 时间上还是不对 。
而胡惟庸死于胡惟庸案 , 这是不争的事实 。 也不知《山河月明》怎么搞的 , 让胡惟庸提前四年 , 死在了空印案中 。
剧中锦衣卫抓胡惟庸时 , 胡惟庸茫茫然坐于石凳之上 , 束手就擒 。 后来在大牢中 , 胡惟庸将淮西众功臣得到的好处一一笔录下来 , 呈送朱元璋观看 , 希望得到谅解 。 朱元璋却不谅解他 , 赐他三尺白绫 , 保存全尸 , 魂归天国 。
【历史故事】《山河月明》偷梁换柱,“空印案”张冠李戴,与历史相去甚远
文章图片
可是 , 如果胡惟庸死在了空印案中 , 那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怎么办?岂不是缺了这个主人公 , 如果“胡惟庸案”缺了胡惟庸 , 还能叫“胡惟庸案”吗?
空印案的主要关联人 , 是户部官员和各地方官员 , 主要是反贪;胡惟庸案的主要关联人 , 是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官员 , 主要是打击犯上作乱和谋逆者 。 两者虽有一些瓜葛 , 却并不相同 。 可是《山河月明》将其完全混为一谈 , 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偷梁换柱、张冠李戴了 。 当然 , 《山河月明》乃影视娱乐作品 , 本不该求全责备 。
【历史故事】《山河月明》偷梁换柱,“空印案”张冠李戴,与历史相去甚远
文章图片
《山河月明》对空印案案情的解读也不够明了 , 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
为什么明初各地官员都喜欢使用“空印报表”?因为不使用此表 , 他们将蒙受巨大损失 , 有苦难诉 。
由于当时各地方政府上缴的税多为粮食 , 也就是实物税;粮食从地方出发时 , 要称好重量 , 记录在表 , 审核盖章 , 到了都城南京 , 户部则会将粮食再称一次 。 但这第二次称的重量 , 与第一次称的重量往往会少一些 , 为什么?因为地方离京城总是有一定距离的 , 有的地方离京城有数千里之遥 , 中途运输会有损耗 , 出发与到达后的搬运也会有洒掉、漏掉的 , 这都使得粮食的总量减少 。 户部可不管这些 , 只要数字不对头 , 就要你将报表拿回去重填 。 这一拿回去重填 , 少则半月一月 , 多则三月五月 , 费时费力 , 还不如拿张空印报表 , 等户部称好重量 , 再按户部称出的重量与质量一一填好 , 就不需要再往返跑一次了 。 当然 , 那些粮食的差额与损耗 , 就只能自己吃亏了 。
【历史故事】《山河月明》偷梁换柱,“空印案”张冠李戴,与历史相去甚远
文章图片
了解了这些 , 再来看空印案 , 就发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贪污案件;有些人使用了空印报表 , 却并无贪墨之实 , 也列入贪墨之列 , 实属冤枉 。 尽管确实有大量官员利用空白报表上下其手 , 中饱私囊 , 但不可否认 , 制度本身有不合理之处 , 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
上述真相 , 其实朱元璋心知肚明 。 朱元璋在空印案发生后曾大开言路 , 叫人们评论 , 浙江宁海人郑士利洋洋洒洒数千言 , 将空印案冤情诉说得一清二楚 。 结果朱元璋看到郑士利的上表 , 大怒 , 竟然将郑士利流放 。 可见 , 朱元璋惩治官员是另有打算 。
值得一提的是 , 许多年后 , 张居正进行“一条鞭法”的改革 , 将实物税改为货币税 , 各地以银两和银票的方式缴税 , 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才彻底地消失了 。
【历史故事】《山河月明》偷梁换柱,“空印案”张冠李戴,与历史相去甚远
文章图片
《山河月明》中 , 空印案发生后 , 朱元璋心中早有处理方案 , 但他要让朱标、朱棣两兄弟实习一下 , 学一学如何处理案件 , 于是将两兄弟叫到他面前 , 各自发表处置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