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蒙古与奥斯曼的安卡拉决战:“征服者”帖木儿的终极绝响( 四 )


“波尔特西帕希骑兵”和“耶尼切里军团”一起组成了“雷霆”手中的王牌 , 但是在安卡拉战场上 , 这两支精英部队总计不过万人 。 奥斯曼军队的真正骨干是被称为“西帕希(Spahis)”的骑兵 , 这是一支类似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部队 。 与依靠苏丹开出的薪俸生活的“波尔特西帕希”不同 , “西帕希”从苏丹那里得到采邑(但不能传给后代) , 战时则自备军械马匹为苏丹效力疆场 , 因此又被称为“封建骑兵” 。 其中包括突厥传统的使用弓箭的轻骑兵以及战马亦有漂亮的马衣披挂、身披锁子甲使用长矛的重骑兵 。
[《国家人文历史》]蒙古与奥斯曼的安卡拉决战:“征服者”帖木儿的终极绝响
文章图片
15世纪早期奥斯曼军队的步兵与西帕希骑兵 , 西帕希骑兵是奥斯曼军队的真正骨干 , 身披锁子甲使用长矛 , 战马亦有漂亮的马衣披挂
此外 , 在奥斯曼军队的最前方 , 布置着上万被称为“阿札布(Azaps)”的步兵 , 他们是从安纳托利亚各地征召而来的土耳其人 , 战时获取报酬 , 战后即可自由离去 , 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门 , 从弓箭到弯刀皆有 。 他们实际上是中路主力中战斗力最弱的部分 。 “雷霆”的战术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杂牌军的作用就是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 , 当对方在混战中受到损失并且次序陷入混乱的时候再投入第二线严阵以待的主力骑兵发起反攻从而决定胜局 。 而“耶尼切里军团”则被布置在普通“阿札布”徒步步兵方阵中 , 而不是和近卫骑兵待在一起——其原因也非常简单 , 面对帖木儿这样的强敌 , 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耶尼切里军团”在旁压阵并充当“监军” , 难保乌合之众一般的“阿札布”们不会一触即溃 。
决战安卡拉
随着“雷霆”一声令下 , 奥斯曼军队向前推进 , 迎接他们的是帖木儿的轻骑兵射出的漫天箭雨 。 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代价之后 , 奥斯曼军队推进到帖木儿军面前 , 两军展开肉搏 。
[《国家人文历史》]蒙古与奥斯曼的安卡拉决战:“征服者”帖木儿的终极绝响
文章图片
奥斯曼军队的左翼是塞尔维亚骑兵 , 这是一支巴尔干劲旅 , 在数年前(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曾站在奥斯曼一方参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 是役在帖木儿重骑兵面前 , 塞尔维亚骑兵依然占得上风 。 塞尔维亚骑兵穿着胸甲和铠甲 , “他们的板甲 , 锁子甲令人震惊 , 他们的身甲、臂甲、腿甲以及头盔都磨得闪亮发光” , 马也披着战甲 , 挥动着骑矛、长剑发起了进攻 。 帖木儿的骑兵沿袭了成吉思汗以来的传统 , 是优秀的骑射手 , 但战士的身体条件决定了在短兵相接的单兵较量中对人高马大的欧洲骑士处于劣势 。 帖木儿军抵抗不住塞尔维亚骑兵的猛攻 , 被迫向后撤退 , 斯蒂芬国王率部紧追不舍 , 这些从头到脚都穿戴钢盔铁胄的欧洲骑士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 , 甚至引起了戎马一生的帖木儿的惊叹 。 但冷静的巴耶塞特一世唯恐帖木儿在使用成吉思汗时代以来蒙古—突厥军队屡试不爽的诱敌深入战术 , 急令塞尔维亚人返回原阵地 。
中路军虽然是奥斯曼帝国军队的主力 , 但是布置在最前方的大量训练少装备差的数万“阿札布”步兵 , 在帖木儿军队的32头能以30千米/时(相当于短跑选手在进行百米赛跑)高速冲锋的战象的冲击下开始陷入混乱 。 这也并不奇怪 , 连见多识广的帖木儿自己都曾在初次遭遇印度战象时吃了大亏 , 何况这些从未见过大象的安纳托利亚突厥农民?战象冲垮了“阿札布”步兵阵型 , 践踏着惊慌失措的步兵 , 挥舞长牙破坏厮杀 。 就连纪律严明的“耶尼切里军团”也在溃散的阿札布步兵压迫下被迫后退 。
尽管中路情况不妙 , 但依靠塞尔维亚人的奋勇战斗 , 此时左翼的战况对奥斯曼军队有利 , 况且奥斯曼军队的真正主力——“西帕希骑兵”与更精锐的“波尔特西帕希骑兵”尚未投入战斗 , 因此此时的战局仍然是势均力敌 。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在“雷霆”的右翼出现了 , 构成奥斯曼军队右翼的那些前不久被征服的突厥人 , 对“雷霆”在他们的国土上横征暴敛的残暴统治早已心怀怨恨 , 此时发现他们的故主赫然在帖木儿军中效力 , 竟然阵前倒戈 , 转眼就有1.8万人改旗易帜 , 并对巴耶塞特一世亲率的中军发动了攻击 。 战场上的军力对比 , 原本就对奥斯曼军队十分不利 , 右翼倒戈之后 , 奥斯曼军队就陷入了人数上以一敌二的困境 。 而此时土耳其右翼军指挥官、巴耶塞特麾下的猛将伯利斯拉夫受重伤而毙命 , 更令奥斯曼军队雪上加霜 。 就在奥斯曼中军苦苦支撑的时候 , 帖木儿投入了养精蓄锐已久的5万预备队 , 这不啻是对奥斯曼军队的致命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