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蒙古与奥斯曼的安卡拉决战:“征服者”帖木儿的终极绝响( 二 )


得知帖木儿大举入侵的消息之后 , 巴耶塞特放弃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困 , 以集中兵力对付“那头名叫帖木儿的贪狗” 。 为阻止帖木儿通过锡瓦斯西北的塔黑特(Tuqat)附近的峡道谷地进入安纳托里亚腹地 , “雷霆”率军全速东进以阻击敌军 。 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 , 巴耶塞特一世拒绝采纳在安卡拉附近水源充足的营地以逸待劳静候帖木儿的良策 , 而只在那里留下了一支人数不多的守备部队守卫储存着许多武器及军需品的安卡拉城 , 自己则率主力继续东进 , 计划将其以步卒为主的部队隐匿在塔黑特茂密的丛林中 , 并指望在当地诸突厥部落的援助下 , 一举全歼“跛子”帖木儿的军队 。
所谓“上兵伐谋” , 帖木儿用兵诡诈 , 在侦悉了奥斯曼帝国部队的动向后 , 迅速离开锡瓦斯 , 避实就虚 , 非但未向塔黑特挺进 , 反而向安纳托里亚南部山中转移 。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 先前被“雷霆”废黜的小亚细亚诸突厥小国的王公 , 由于未能在奥斯曼宫廷谋得任何官职与益处 , 纷纷投奔帖木儿 。 此刻 , 为了借助帖木儿实现复国的愿望 , 这些“带路党”正在全力以赴地为帖木儿引路开道 , 提供当地的各种情报 , 于是出现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虽然理论上是在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上作战 , 帖木儿却仿佛是在本土一般对地理情况轻车熟路 。
当巴耶塞特一世正在进军塔黑特途中时忽然闻悉帖木儿移师转向率军南去 , 误以为帖木儿进入山林是在畏敌逃避 , 不敢迎战 。 遂下令将其大部分军队分散在山间围剿敌军 , 准备在帖木儿未抵安卡拉之前在山间将其歼灭 。 而帖木儿在得到“雷霆”中计、安卡拉守备空虚的情报之后 , 立即率军从隐藏的山丛中出击 , 迅速兵临安卡拉城下 , 并占据了安卡拉城东部与东北地区原先奥斯曼军队兵营 。 战场主动权在握的帖木儿只以小部分部队切断安卡拉城的汲道并加以围困 , 主力部队则悠闲地去安卡拉的南部与西部的草原上去秣马休整 , 在阵地周围开凿沟渠 , 筑栅栏 , 夜间点燃簧火 , 警戒敌人的夜袭 , 静候“雷霆”的到来 。
惊悉帖木儿已经兵临安卡拉城下 , 巴耶塞特一世慌忙星夜回师驰援安卡拉 。
但是“雷霆”并不是浪得虚名 , 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战场 。 奥斯曼军队布阵于一片被称为“库布克”的平原 , 在平原的西面 , 是卡拉巴亚山与海拔高达1611米的迈里山 , 在迈里山的西面则是迈里河;而在平原的北方则是卡特里特皮山 。 “雷霆”的中军就坐镇于平原上易守难攻的哈曼特佩斯山 。
巴耶塞特一世选择这里迎战帖木儿的大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此可以保护自己的侧翼和后方 , 蒙古人惯用的骑兵两翼包抄战术在山峦起伏的地势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一旦他们靠近 , 就会被训练有素的奥斯曼军队弓箭手击退 。 不但如此 , 控制了这些制高点也使得奥斯曼军队一旦处境不利就可以安然撤退 。 相对而言 , 只有奥斯曼军队的左翼(库布克平原东部)比较虚弱 , 因为这是一片没有自然障碍的平原地带 , 一直延伸到库布克河边 , 利于帖木儿的骑兵驰骋 。 好在奥斯曼军队阵地的后面就是一座名叫巴哈迪特皮的小山 , 巴耶塞特一世将预备队部署在这座小山上 , 随时准备前出应对左翼的危机 。
总的来说 , “雷霆”的布阵完美 , 攻守兼备 , 未战而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 后世的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在查看了当时的战役地图后就感慨 , “‘雷霆’给‘钢铁(帖木儿)’设计了怎么样的一个陷阱啊!只有一位像钢铁一样的指挥官才能突破这个陷阱 , 余者皆无能为力” 。
“跛子”的精锐
公元1402年7月28日晨6时 , 两军布阵完毕 , 史诗般的安卡拉大战一触即发 。 决战前夜 , 帖木儿曾遣使下了一份口气十分傲慢的战书 , 警告巴耶塞特一世“最好避开我的霹雳一样的打击 , 不然的话……你只不过是一只扑火的飞蛾!”“雷霆”也不示弱 , 在回信中反唇相讥:“你的军团确实庞大 , 但是要想对付我那英勇无敌的耶尼切里军团 , 你们鞑靼人不过像个草棍儿 , 不堪一击……我们的战士为安拉献出生命和财富 , 所以他们将进入天堂!”有意思的是 , 面对同样是突厥文化背景出身并有深厚波斯文学素养的对手 , 巴耶塞特一世居然使用了当时欧洲人对蒙古—突厥人(有时候也包括奥斯曼土耳其自己)的蔑称“鞑靼人” , 足见其对帖木儿的切齿痛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