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论▲苏军野战后勤体系的首次检验:回顾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后勤保障

随着20世纪30年代苏联展开大规模的军队现代化建设 , 苏军开始从地方民兵部队向现代化的正规军转变 , 装备了大量的新型技术兵器和装备 , 这对苏军的后勤能力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 构建现代化的后期保障体系也成为和建设军队同等迫切的任务 。 在野战后勤体系的建设上 , 苏军确立了由野战合成部队司令部直接领导各级后勤的领导体系 , 苏军认为在战时情况下 , 只有这些合成部队司令部能够掌握前线和后方的实际情况 , 因而能更好的组织后勤工作 。 因此苏军将原来的总部-军区-团-士兵的供应体系改为总部-军区-师-团-连-士兵的新和平供应体系 , 确定了总部-方面军-集团军-师-团五级战时供应体系 , 这标志着苏军现代野战后勤体系的基本形成 。
战略论▲苏军野战后勤体系的首次检验:回顾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后勤保障
文章图片
机械化部队的出现对后勤补给提出巨大要求
诺门坎战役简述
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 , 经历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便是1939年和日军爆发的诺门坎战役 , 战役从5月底持续到9月中旬 , 历时近3个半月 , 作战双方都投入了集团军级别的作战力量 。 苏军投入了第1集团军级集群 , 总计5.7万人、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 。 日军则投入了第6集团军 , 总计7.5万人、500门火炮、182辆坦克和300架飞机 。 可以看到 , 苏军的第1集团军级集群装备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技术装备 , 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支诸兵种合成部队 , 这是检验苏军新的野战后勤体系的一次重要机遇 。
战略论▲苏军野战后勤体系的首次检验:回顾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后勤保障
文章图片
诺门坎战役形势图
诺门坎地区的人烟稀少、交通非常不便 , 而且几乎没有物资仓库储备 , 甚至连水这样的基本资源都需要从后方运送 , 最近的铁路线距离前线也有700公里 , 这都对苏军的后勤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困难 。 苏军后勤部门不得不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开展工作 , 不仅仅要满足前线部队防御日常的作战需求 , 还要积蓄起大量的物资储备 , 以保障战役后期的大反攻需要 。
战略论▲苏军野战后勤体系的首次检验:回顾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后勤保障
文章图片
苏军第1集团军级集群总司令朱可夫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后勤体系特点
加速建立铁路运输体系
正如前面所述 , 最近的铁路终点距离战场也有700公里 , 这严重制约了苏军的后勤补给能力 , 因为一般来说 , 远距离的大规模运输任务由铁路系统担负更加方便和快捷 , 汽车运输一般负责300公里以内的后勤运输任务 , 当超出这个范围时 , 汽车运输的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 而且将导致运输汽车的严重损耗 , 长期来看 , 仅靠汽车运输是不能保障前线的后勤需要的 。 尤其在当时的情势下 , 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 , 从军、师级迅速扩大到集团军级规模的战斗 , 谁也不能保证交战规模不会继续扩大 , 因此从一开始 , 苏军后勤单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迅速构筑一条通往前线的铁路 ,。
战略论▲苏军野战后勤体系的首次检验:回顾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后勤保障
文章图片
铁路输送中的苏军
修建一条几百公里长的铁路需要大量的时间 , 而前线紧迫的军事形势又不允许等待太长的时间 , 苏军铁道兵部队必须采取革新的办法 , 从根本上加快铁路的修筑进度 。 苏军采取了“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 , 大大加快了铁路的施工速度 , 仅仅2个月的时间就修筑出一条324公里长的窄轨铁路 , 有力的额支持了后勤保障工作 。 不仅如此 , 铁路运输工作并不是待整个铁路完工后才展开使用 , 而是“边施工 , 边使用” , 运输军列直接在已完工的铁路上向前开进 , 尽可能的缩短汽车运输的距离 , 缓解前线的运输形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