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识别系统(病人识别问题怎么办?)案例:
在一家医院的急诊科,一辆救护车接走了两个车祸受伤的病人,都是男性,而且都是重症 。一个头部受伤,另一个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因此无法准确提供性别和年龄 。
两名危重病人同时抢救 。科室值班医护人员全部上阵,立即开通绿色生命通道 。即使有了“外援”,节省人力还是短缺,人力不足 。护士长急忙向护理部求助,护理部调了一名急诊护士到急诊科 。
即便如此,红豆博客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在一片慌乱中,这位急诊护士在抽血时出现失误,两次为颅脑损伤患者抽血,耽误了需要紧急血液准备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时间!
解释
所以,话题来了!
患者识别错误,怎么办?
患者识别问题是指在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查体制度和识别制度,导致无法对准确的患者实施准确的手术 。
如果科室里的病人比较少,抢救的也不多,那么,类似上述话题的场景就很少会出现 。
在这种病人多、抢救义务重、护士少的紧急时刻,往往会出现病人的识别问题 。病人身份识别有问题,影响很严重 。
可想而知,一旦患者身份上班,不是医疗护理失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威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就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医疗事故 。
分析:
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 。
患者因素:
1.患者属于“匿名”患者的范畴 。
2.患者无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身份检查 。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有效配合护理人员进行身份核对 。
3.医务人员未能准确地为患者佩戴和佩戴腕带 。
医务人员因素:
1.不能以房号或床号作为识别患者的唯一 ,而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来识别患者 。
2.对昏迷、谵妄、嗜睡等意识障碍、不能独立行动、病情危重的患者,沟通障碍患者未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志或未仔细核对,或佩戴上述患者的“腕带”,或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前未仔细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导致识别问题 。
3.腕带信息输入不准确、不及时,护士未能与家属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并佩戴 。
4.诊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没有仔细检查 。
5.病人身份识别程序不准确,不严格,导致病人身份识别问题 。
图形无关
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核心护理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
各科室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 ,变更专业交接程序并记录 。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新生儿科、儿科、特护室等重点科室 。,有必要加强监管 。危重患者在手术前或进入重症监护室前,必须完成腕带信息的填写和核对 。
如何准确识别患者?
很简单,详见核心护理制度——“病人身份识别制度”,但要实施起来谈何容易!
一、患者身份识别系统
1.护理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活动中应严格执行查体制度,至少同时应用两种查体 和两个查体项目,确保对准确的患者进行准确的操作和治疗 。
2.住院病人的核对方式包括:核对床边卡信息/腕带信息和护患双核对;要核对项目名称和住院号,不再把扫描房间、床号、条形码作为识别患者的唯一依据 。检查门诊的 有:检查门诊病历、护士和患者双核对;需要检查的项目包括姓名和门诊(身份证)号 。其他检查项目包括性别和出生日期等 。
3.双核护患结对过程中,对于已恢复意识且无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请患者说出姓名,护士予以确认;对于因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不能说出姓名的患者 。,病人的同伴会给出病人的名字,护士会确认 。
4.新生儿、手术、特护、意识不清、不明患者、语言交流障碍等重点患者需应用“腕带”,严格执行“腕带应用制度” 。
5.当患者转到其他专业时,转科双方与患者或陪护人员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进行转科登记 。
二、病人身份识别程序
1.唤醒病人 。手术前核对患者床边卡(核对床号、姓名、性别),询问患者姓名并确认身份后,再进行下一步手术 。
2.手术病人需要在手术前由病房护士为他们戴上腕带 。腕带信息应清晰准确填写,并停止涂改 。只有在反复核对腕带信息与患者一致后,才能为患者佩戴 。再次核对病人身份手术当天接病人时,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核对病人身份 。手术前,麻醉师、主刀医生和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术中实施手术前,通过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手术结束后,与病房护士核对信息并进行交接 。麻醉后,病房护士检查并记下 。
- 葡萄酒的身份证
- 教你如何识别真假网购酒 避免进入购买误区
- 你真的了解身份证上的数字代表的含义吗 身份证数字代表什么含义
- 人脸识别终端应用有哪些痛点和技术突破
- 教你几招识别真假葡萄酒的方法
- 教你看标就能识别葡萄酒
- 身份证的18位数字 18位身份证
- 你知道身份证号码18位数字的含义吗 18位身份证号码
- 电子化身份证 电子身份证怎么取票
- 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查询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