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主线及成因分析 丝绸之路形成的因素( 三 )


2)黄金之路 。自古以来西方人就崇尚黄金,而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又没有超大金矿 。黄金也集中产在西域的阿尔泰山北麓的图瓦一带(在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北的阿尔赞国王谷中,一座国王墓就曾出土了近6000件重达近20kg的黄金器件) 。图瓦人就是我国古代所称的塞人,欧洲人所称的斯基泰人 。正是塞人将野马驯化为家畜,拉开了亚欧草原民族迁徙的序幕,将黄金带到格鲁吉亚黑海边 。这条迁徙路就是东起阿尔泰北麓图瓦的克孜勒,西至黑海边的黄金之路 。其线路为(见图2):克孜勒-(绕阿尔泰山脉)东、西两线-伊犁河谷-撒马尔汗-马什哈德-米底人峡谷-黑海东海岸 。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的前世:玉石之路与黄金之路,其分布线见图2所示 。
玉石之路与黄金之路对接成丝绸之路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贯通与畅通 。
(1)贯通阶段:张骞出使西域,是走陇关道,由扁都口道到西域,然后走瓦罕道,翻越帕米尔高原,即由玉石之路进入去西亚的黄金之路 。正是瓦罕道将玉石之路与西域外的黄金之路对接,成就了中原去中南亚、西亚的丝绸之路 。但因帕米尔高原海拔高、地势险峻,不利于商贸交通,故那时此路只是一条外交之路、贡使之路、军事之路 。
(2)畅通阶段:丝绸之路从贯通到畅通,还是得益于平行于吐鲁番天山南、北麓的一段玉石之路和黄金之路的沟通 。这是因为在唐武则天时期,西域的政治中心由南疆移至北疆,在北疆设北庭都护府 。通向中原的道路都位于南疆,因而需要沟通南疆、北疆间的行政交通线,正好玉石之路与黄金之路中有一段分别从吐鲁番附近的天山南、北麓平行近距离的分布而不相通 。而吐鲁番附近(东、西)可通天山南北的较低海拔的达坂则有车师古道、白水涧道和口门子道 。这时,玉石之路和黄金之路就由这些较低海拔处的达坂沟通,从此途经天山北麓的那段黄金之路就升格为唐的行政交通线,也就是今称为西域丝绸之路的北道 。这时途经天山南麓在汉已称为丝路北道的玉石道改称中道 。由于上述翻越天山的道路海拔低,利于商贸的交通,使河中地区大批的粟特人,得以带着由黄金之路淀积下来的黄金,赶着骆驼到中原购买丝绸,再由丝绸北道驼运到西亚、地中海东岸等地区贩卖 。从此,丝绸之路就由过去的外交、军事、贡使之路发展为真正的贸易丝绸的丝绸之路,并进入到了全盛时期,一直持续至奥斯曼帝国的全盛期 。
1.2.4 丝绸之路存续十多个世纪之原因
丝绸之路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一直到13世纪奥斯曼帝国中断丝绸之路贸易为止,至少持续了15个世纪 。纵观世界史,还没有一条商路、一种商品可存续如此长的历史时期,而经久不衰 。究其原因:
1)丝绸之路交易之主要商品是丝绸,主要货币是黄金 。产业革命前,这二者都具有良币特性:单位重量价值高,价值都不会随当时技术进步快速下降;易分割交易;耐储存(丝绸的耐储存性虽大大低于黄金,但途经的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可长期保存) 。
2)火车、汽车发明之前,驼队运输是传统陆路运输方式中运输规模最大的 。运输规模越大,运输成本亦越低 。一只骆驼可驮运150~200kg货物,日行30~50公里 。一队驼队可达上千峰的规模,故一次运输量可达100~200吨 。这种规模是马帮运输望尘莫及的 。
3)由于丝绸之路途经的主线全部位于中、西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而由自然灾害造成的货损极小 。沿途各国为了财政税收,也尽可能地为客商提供安全保护,故运输风险也很低 。但也有个别极端情况,如奥斯曼帝国为获重利,不惜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对货物课以重税 。不过其境内的商道还是很安全的 。
4)丝绸之路上的主商品除丝绸之外,其他大宗商品如茶叶、瓷器等,也都是出自“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中原地区 。尤其是茶叶在丝绸之路沿线的需求都是刚性的 。这是因为丝绸之路沿线都是干旱、半干旱、以肉食为主的游牧地区 。茶是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如果说丝绸之路上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那么茶叶则是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 。二者的组合,使丝绸之路商品需求不断持续发展 。
2 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2.1 中国境内段丝路主线变迁概况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段主线的变迁主要是发生在两个关健的时间点:一是汉武帝时期,收复河西走廊后设四郡之时;二是唐武则天将西域政治中心由南疆搬到北疆,设置北庭都护府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