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寻芳】同是276年,同是末位皇帝,为何明清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在英国BBC纪录片《中国故事》中有这样一段独白:1644年(崇祯十七年) , 明朝中国 。 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国家 , 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外族入侵 。
评论区立马炸开了锅 。
【文史寻芳】同是276年,同是末位皇帝,为何明清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文章图片
《中国故事》截图
“明朝十三省 , 得拿一省之力供养朱姓家族吃喝 , 这种王朝还是早日灭亡比较好 。 ”
“清朝一朝都得为乾隆六下江南掏腰包 , 你怎么不说?”

类似的文字还有很多 , 有人开始质疑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 , 也有人开始互相“对话” , 深信自己所持的观点才更胜一筹 。
明朝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 。 王朝共传16帝 , 共计276年 。
清朝 ,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算起 , 共传12帝 , 国祚276年 。
但令人奇怪的是 , 同样是传国276年 , 同样是王朝体制 , 为什么后人对其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其实 , 翻开史书 , 细细看一看明清两个王朝在走到尽头的时候 , 两朝的国君是如何作为的 , 相信答案不会很难找到 。
【文史寻芳】同是276年,同是末位皇帝,为何明清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文章图片
李自成起义军
崇祯十六年三月十七日 , 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 皇室围困 。
崇祯帝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 , 今北京景山) , 远远望着彰义门和城外的连天烽火 , 连连踱步的崇祯帝 , 只是发出一声声的哀叹 , 却徘徊无语 。
不日 , 李自成攻破北京 。 明军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夹击中 , 节节败退 , 几乎已经完全丧失战斗力 。
诺大的皇宫中 , 崇祯帝独坐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而 , 苦我民而!”
【文史寻芳】同是276年,同是末位皇帝,为何明清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文章图片
宫殿图
太监张殷上前道:“皇上今日若降 , 他日仍可再朝 。 如若今日不降 , 则恐难完退 。 ”话音未落 , 崇祯帝拔出剑来 , 一剑将其刺死在大殿之上 。
晚些时候 , 胸怀治国理想的崇祯帝无奈出逃 。 途中崇祯帝频频回顾 , 他的心中仍然装着对这个国家的盛大愿景和对人民的炽热情感 , 他多么希望这只不过是一时之痛 。
但东华门被乱箭所挡 , 齐化门被奸臣锁死 。 崇祯帝只得重返皇宫 , 城外已是火光映天 。
翌日拂晓 , 崇祯帝奋力的击打着前殿的古钟 , 低沉而又穿透性的钟鸣被厚厚的宫墙折返回来 , 他就这么一直敲啊敲啊 , 文武百官却无一人前来 。
【文史寻芳】同是276年,同是末位皇帝,为何明清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文章图片
崇祯皇帝
崇祯帝最后还是来到了煤山的那颗歪脖树前 。 他缓缓脱下身上的蓝色袍服 , 冷静而又镇定的挥动着笔尖 。
“郑死 , 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 去朕冠冕 , 以发覆面 , 任贼分裂朕尸 , 勿伤百姓一人 。 ”
这一年 , 崇祯帝时年33岁 。
在身为皇帝的最后一刻 ,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 , 崇祯帝心中挂念的仍是黎明百姓 , 放不下的是芸芸众生 。 他对百姓的深情以至于愿用自身的四分五裂 , 去呵护百姓们的周全 。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 。
【文史寻芳】同是276年,同是末位皇帝,为何明清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文章图片
末代皇帝溥仪
从1925年到1932年 , 退位后的溥仪在天津生活了七年 。
这七年 , 他一直在寻求机会实现复辟 。 为实现复辟的梦想 , 溥仪甚至并不否定他和日本相互勾结的事实 。
他曾说:“我在日本公馆里住了些日子 , 到了天津之后 , 我一天比一天更相信 , 日本人是我将来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我拉拢军阀、收买政客、任用客卿全不见效之后 , 日本人在我的心里的位置 , 就更加重要了 。 ”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 , 一直想要找一个挡箭牌作为自己恶劣行径的“正当理由” 。 最好的目标人选自然是溥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