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评价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上,我认为,集中暴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虚假的爱国情绪的泛滥。
爱国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心存善念,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爱国。而不是,骂别人不爱国就等于自己爱国。客观地说,一个正常的人,都是爱国的,对于不爱国的言行表示愤慨,也很好理解。我十分赞同张小笨的观点,一些人只是把爱国挂在嘴上,以民族主义之名,行民粹主义之实。同时应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有一种劣根性,喜欢极端化的情感表达,也喜欢把一些非政治化的东西政治化。回头检视一下网上对于莫言等作家的攻击和谩骂,难道不是这样吗?
莫言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些特定历史时期底层民众的苦难,怎么就是丑化中国人呢?方方在日记中批评武汉抗疫前期的组织不力,怎么就是向西方国家“递刀子”呢?阎连科只是讲了一个稀奇的故事,怎么就是美化日本鬼子呢?作家在社会功能上,和我们,和司机、出纳员、警察是一样的。特殊之处在于,真正的作家,眼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脑袋也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更有亘古不变的使命感在鞭策着。我们最不应该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有史以来,那些专事涂脂抹粉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都是短命的。
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我们是凭什么来判断一个作家是否爱国?究竟是作家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判断出现了问题?毋庸讳言,许多并无真才实学也没有思想的所谓大咖,在影响着千万网民的判断,他们惯用的手法是,先把被攻击的作家圈定在“卖国”的范围之内,而后大张挞伐。于是,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些所谓的大咖,他们关心的只是流量,并不关心谁人是否爱国,当他们成功的点燃了网民的满腔怒火时,意兴阑珊之余,转而顾左右而言他去了。而网民们容不得作家不爱国,在种种蛊惑之下,泛滥起一种虚假的爱国情绪。
二是民族劣根性的暴露。
由于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表达的机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在攻击作家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种种的民族劣根性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网络,由于文字和灵魂的距离更近,所以我们在网络中看到的民族劣根性,更加直接,也更加赤裸裸。
见不得别人好。
莫言获奖的时候,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惯于大呼小叫的各路媒体一片死寂,有人甚至说,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中国至少有十几位。呵呵,像日月不朽一样的鲁迅先生,也只是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一些所谓的大咖们,又有什么忿忿不平的呢?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是最具权威、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获得者的含金量,绝不亚于任何一个世界冠军,那是一个民族的骄傲。这和东方西方有什么关系?你能否定诺贝尔评奖机构的权威性?你能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眼睛都瞎了么?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性、权威性,除了无知之外,难道不是看到莫言脱颖而出而心里不得劲吗?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要死大家一起死,谁也甭想先人一头,这难道不是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所谓大咖的心理写照吗?
想方设法使别人难堪。
不客气的说,有相当数量的网民,并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也不具备评论、批评、批判的能力,只是跟风起哄。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胡锡进文章的评论区里,那一望无际的“一针见血字字珠玑”,还没有学会表达而楞要表达,只能硬着头皮乱说一气。这还不算可恶,可恶的是,一些人不仅不懂得批评不可以侮辱人格这样的规矩,而且缺乏最起码的善良之心,什么能使被攻击的人难堪就说什么。恐怕,受到攻击最惨的是武汉作家方方。有很多攻击手法相当卑劣,有很多语言相当低俗、粗鄙,不堪入目。我们弄不明白,人性和人心,本来就如此吗?
前面提到的几位作家,莫言、方方、贾平凹、阎连科、余秀华等,我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佼佼者,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应当感谢他们才是。让人痛心的是,这些卓有建树的文学大家,却意外的遭到了攻击和谩骂,这是一个不正常的文化现象,值得每个人警惕。
- 杜运燮|《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一所名校,一个诗派
- 墨戏|这一曲《墨戏》,或许只有她能写出来
- 论文选|陆祖鹤书法论文选《书道之悟》出版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藏品|《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叙述者|疼痛不是生活的全部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推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
- 新书掠影|读书 | 社会史
- 秋菊|青未了‖咏菊
- 伤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有坚强的人格,都源于生活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