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老家,而不是留京城或着就任地呢?

级别不够
古代臣子到了六十或七十岁后 , 便要主动请辞 , 表示自己无法继续工作 。
一般情况下 , “老病不堪厘务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是两个比较好的借口 。 待皇帝审批后 , 该臣子便能成功退休 。 这便是君臣之间心照不宣地“潜规则” , 也被称为“致仕” 。
【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老家,而不是留京城或着就任地呢?
文章图片
由于臣子给君王留了面 , 也给后来人让了路 , 从而确保了封建体制的有条不紊与相对健全 。 所以在他们致仕后 , 皇帝会特别赐下一些物质与精神上的赏赐或优待 。 比如唐代官员 , 退休后会有专人为其开道 , 敲锣打鼓地把他送回老家 , 表示“荣归故里” 。
当然 , 一些高级官员 , 如德高望重之人、在朝中拥有深厚根基之人、能力突出者且拥有丰富治国经验的重臣 , 在退休后还会被皇帝“返聘” 。
【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老家,而不是留京城或着就任地呢?
文章图片
在很多时候 , 三品以上的大员在退休后 , 都有资格在朝中行走 , 且被允许参与国家大事 。 一些辈分高、功劳大的老臣 , 倘若腿脚不便 , 朝廷还会专门派人把他抬到大殿上 。
不难看出 , 并非所有官员在退休后 , 都是要返回家乡的 。 大多数官员 , 因为级别不够 , 无法继续参与朝政 , 留在京城里反而更令人怀疑 。
所以 , 他们才会选择告老还乡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员倘若不贪 , 很难在退休后继续维持自己的京城生活 。
【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老家,而不是留京城或着就任地呢?
文章图片
二、京城米贵
古代的城市发展 , 远不如今天 。 今天的首都 , 虽说仍是超级都市 , 但其他城市的条件也没差到哪去 。 但在古代 , 一国之经济主要靠京城或其他地区的主城 。
繁华的经济背后 , 也是相当高的居住条件 。
官员在退休以后 , 首先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 就是吃和住 。 吃倒是还好 , 关键是居住问题 , 实在难倒了很多人 。
在当时 , 官员居住的官邸是公家的 , 并非私人持有 。 虽然不排除有官员立下大功 , 被皇帝直接赏了一幢宅子;但对绝大多数官员来说 , 奋斗大半辈子 , 也未必能在京城中买房 。
【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老家,而不是留京城或着就任地呢?
文章图片
房价高、房租贵 , 也是很多年轻官员最头疼的问题 。 他们刚入仕 , 未必能分到公家房子;所以如白居易、贺知章等人年轻时 , 往往要借住在朋友家里 。
好不容易熬出头 , 有了官邸居住 , 但这也是有时限的 。 一旦他们不在任上 , 自然便要立即搬走 , 给下一任官员挪地 。
再加上很多官员退休后 , 也未必能拿到在任时期的“全俸” , 那些“半俸”或者只有几亩薄田而够维持养老生活的官员 , 自然要选择回归家乡 。
【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老家,而不是留京城或着就任地呢?
文章图片
三、回乡养病
因病而致仕 , 是很多臣子的常用借口 。 有些时候 , 这也是一次试探 。 致仕的“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中 , 倘若臣子成功退休 , 必然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回到家乡养病 。
但如果皇帝还想留任 , 便会亲自派出太医 , 给予其高规格待遇 , 遇到这种情况 , 臣子心里就明白:自己暂时走不了了 。
同理 , 皇帝若直接默许 , 臣子也会立即明白过来:自己该走了 。 这个时候 , 臣子如果再贪恋局势 , 不麻溜地回乡 , 很容易引来他人非议与指责 。
【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老家,而不是留京城或着就任地呢?
文章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 , 官员一旦退休 , 又没有经过特许能留在京城 , 一般就是默认:自己要回归家乡了 。
四、远离中枢
致仕是一个好用的借口 。
有些时候 , 臣子退休可能还不到年龄 , 但他却遇到了朝堂倾轧、党争波及、皇帝猜忌等情况 , 故而也只能被逼退休 。
这种情况 , 在宋代很常见 。 赵家对读书人十分优待 , 不仅给予他们颇高的社会地位 , 也在各方面保护其权利 , 更有人总结:“刑不上士大夫 。 ”优渥的待遇 , 让士大夫们之间 , 也经常发生“内斗” 。
【历史故事】古代官员退休为何要回老家,而不是留京城或着就任地呢?
文章图片
如王安石变法引发的一系列政治旋涡 , 王党之后 , 还有新党与旧党 , 亦或是两边都不站的中立派 。 神仙打架 , 别说一般人了 , 就连宰相王安石及其继任者 , 也难免被迫退出朝堂 。
可这种事情 , 又不适合公之于众 , 所以“致仕”便成了一个好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