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细究唐朝历史:唐朝皇帝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节度使问题?

全文共1787字 , 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唐朝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朝代 , 唐朝鼎盛时期疆域辽阔 , 经济繁荣 , 长安城是富民其实的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 是唐朝邻邦的向往之地 , 像吐蕃、倭国、高句丽、波斯等都派遣使者和学生到长安城学习唐朝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
【历史故事】细究唐朝历史:唐朝皇帝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节度使问题?
文章图片
但是 , 再强大的王朝也面临着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 而藩镇割据就一直是中晚唐时期 , 唐朝的心病 。 藩镇割据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节度使得权力过大 , 直接威胁到皇帝的权威和朝廷的统治 。
公元756年-764年 , 唐朝经历了八年的安史之乱 , 唐朝也由盛转衰 ,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弱 , 朝廷对地方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
尤其是河北地区幽州、魏博、成德三镇史称“河朔三镇”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 他们胁迫地方官员与朝廷形成对抗的局面 。
朝廷也先后组织军队对“河朔三镇”进行平叛但是效果甚微 , 反而还加速了唐朝走向衰弱的步伐 , 那么为何强如唐朝也没能解决节度使坐大做强的问题呢?
【历史故事】细究唐朝历史:唐朝皇帝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节度使问题?
文章图片
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 ,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 士兵闲时务农或军事训练 , 战时则变身成军人进行战斗 , 府兵的装备和物资都是由自己准备的 , 地方官府负责代管 , 一到遇到战事府兵就可以用官府发的凭证兑换武器 。
在府兵制的这种军事制度下 , 唐朝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获胜 , 为唐朝开疆扩土 , 抵御外族入侵做出了不少贡献 。 府兵制还为唐朝节约了开支 , 使得唐朝国库充盈 , 间接促进了民生事业的发展 。
但是 , 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后期 , 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均田制遭到破坏 , 而有的府兵则无田可种 , 这对府兵制造成重大的伤害 。
而唐朝疆域辽阔周边有不少国家与唐朝有军事上的冲突 , 这样一来唐朝的边防压力较大 , 打下的土地由于战争频繁 , 无法正常进行耕种 , 府兵依旧面临无田可耕种的尴尬局面 。
【历史故事】细究唐朝历史:唐朝皇帝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节度使问题?
文章图片
面对土地兼并、边防压力的困境 , 唐玄宗时期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 在全国设立十大节度使 , 分别负责唐帝国东南西北各方面的边境军政事务 。
唐朝的军事制度也从“并能合一”向“职业军人”转变 , 而募兵由于长期和节度使一块行军打仗 , 有的将领就是节度使提拔上来的 。
久而久之军人和将领在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 , 在中晚唐时期军人只认节度使不认皇帝的情况也是经常出现 , 这些都为节度使拥兵自重提供了条件 。
【历史故事】细究唐朝历史:唐朝皇帝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节度使问题?
文章图片
由于地方军经常要面对敌国的主力部队 , 部队不能长期驻扎 , 因此为了适应战争的需求 , 保证军队调动的及时 , 有效应对各种战争情况 , 朝廷赋予节度使军事统领、地方财政支配、人事任命等权力 。
于是 , 节度使取代了之前的行军大总管 , 开始在管辖区内征兵 , 节度使借机养私兵 , 将税收的权力揽进了自己的管辖范围 , 节度使逐渐成为了地方的实际管理者 。
【历史故事】细究唐朝历史:唐朝皇帝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节度使问题?
文章图片
为了各战区之间高效作战 , 一个大战区的节度使会兼任其他小地区的节度使 , 比如哥舒汉兼任两地节度使 , 安禄山兼任了三地节度使指挥军队超过了25万 , 节度使的势力越来越大 。
拥有强大实力的节度使忠于朝廷那便是好事 , 一旦出现叛变那朝廷将手无举措 , 像安禄山指挥的军队 , 总比例达到唐朝的三分之一 。
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必定会有策反之心 , 之后的安禄山叛乱、朱泚、李希烈称帝、泾原兵变也证实了这一点 。
【历史故事】细究唐朝历史:唐朝皇帝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节度使问题?
文章图片
公元756年至公元762年4月 , 在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努力下 , 结束了八年的安史之乱 , 安史之乱后朝廷为了稳定全国政局 , 选择休养生息 。
这时河朔的三镇也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 , 与朝廷形成了对抗 , 朝廷与藩镇之间进行了妥协 , 不主动打击藩镇 。
公元781年 , 李惟岳上书朝廷想让唐德宗承认其藩镇长官的世袭地位 , 一心想削藩的德宗拒绝了他的请求 。
【历史故事】细究唐朝历史:唐朝皇帝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节度使问题?
文章图片
于是 , 李惟岳联合魏博、淄青、山南东道三镇节度使发动了“四镇之乱” , 之后又因泾原节度使姚令率军冒雨前来救驾时 , 士兵得不到应有的犒劳引起军兵愤怒杀进长安 , 发动了“泾原兵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