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朝为何遍地都是师爷?看完长知识了

清朝为何遍地都是师爷?看完长知识了
清代是师爷的鼎盛时期 , 从朝廷到地方 , 大小官员都要聘请师爷佐治 。
【爱历史】清朝为何遍地都是师爷?看完长知识了】清代以刑名、钱谷两大师爷最为重要 , 他们佐官为治甚至代官为治 , 在清朝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爱历史】清朝为何遍地都是师爷?看完长知识了
文章图片
清初 , 幕友盛行有两个原因:一是八旗武夫大多不识字 , 不能胜任工作;二是由于公务繁忙 , 而人手不够 。
清代是满族建立的朝代 , 他们以骑射得天下 , 其中多有不识字者 , 但为巩固其统治 , 只能让他们做官 , 并且网罗一些汉族文人入署协助办公 。
如《惠乡漫录》中记载了一个清朝官员 , 他不了解孔子 , 就去问胥吏 , 胥吏说就是孔夫子;
他又去私塾问先生孔夫子是何人 , 先生说孔夫子是圣人 。
他还不明白 , 就去问师爷 , 师爷说孔子曾在鲁国当司寇 , 是与大清的刑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相当的职务 。
他这才恍然大悟 , 骂胥吏和塾师连孔中堂都不知道 。
像故事中这位官员一样的清朝权贵太多 , 他们不得不请师爷佐治 。
【爱历史】清朝为何遍地都是师爷?看完长知识了
文章图片
顺治亲政当年 , 多次下诏要求澄清吏治 。
他在上谕中曾提到不少州官是“不识文义之人 , 益不胜任 , 文移招详 , 全凭幕友代笔” , 因此下令对应选官员进行考试 , 优胜劣汰;已选官员由督府对其严加甄别 。
那些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之人 , 十年寒窗 , 读的是经史宏旨 , 作的是八股时文 , 当官以后大多不明政务 , 而且又不屑于刀笔之事 。
而朝廷对他们“今日责以礼乐 , 明日责以兵刑 , 忽而外任 , 忽而内调 , 视八股朋友竟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 。
一有差池就会遭到处罚 , 在这种情况下 , 佐官为治甚至代官为治的师爷便越来越兴盛 。
汪辉祖认为 , 做州县官员 , 即使十分勤快 , 也要至少一个月才能了解情况 , 三年才能熟悉全部功令计典 , 所以州县官员上任之后 , 往往聘请经验丰富、熟悉民风民情的师爷帮忙 , 这样为日后为官的过程中免去很多麻烦 。
【爱历史】清朝为何遍地都是师爷?看完长知识了
文章图片
虽然参加科举 , 考取功名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 , 但能够跃过龙门 , 得到做官资格的毕竟是少数 , 而家境殷实的也是少数 , 很多人最后难以养家糊口 。
升官发财的远水救不了近渴 , 摆在眼前的是尽快寻求一条谋生之路 。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 这些文弱书生无法应付农业生产 , 而且缺乏劳动经验 。
所以入幕做师爷 , 不仅身在官场 , 有较高的地位 , 而且收入颇丰 , 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 。
最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 , 将自己多年艰苦所学充分发挥作用 。 如名幕龚未斋就是“读书无成 , 迫于饥寒 , 则流为幕宾”的典型代表 。
这些幕友中 , 有的不再对科举抱有幻想 , 有的则是借此继续读书应试 , 如汪辉祖就曾在作幕期间发奋图强 , 终于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得中进士 。
【爱历史】清朝为何遍地都是师爷?看完长知识了
文章图片
清朝师爷的盛行 , 与“奏折政治”也有很大关系 。
奏折起源于顺治时期 , 是为了清朝政治需要而出现的 , 康熙时已被广泛使用 , 雍正时正式成为奏疏文书 。
一般来说 , 官员向皇帝上的奏折有两种:
一种是绝不能让他人知道的密折 , 都是官员亲笔书写的;
一种明显不属于秘密的奏折 , 就让幕友代笔 。
皇帝评价官员政绩是通过批阅奏折 , 这就使得官员为写奏折而绞尽脑汁 , 自然要求助于幕友 。
如浙江总督李卫能被雍正器重 , 就是因为有师爷鲁锦为他把关 。
【爱历史】清朝为何遍地都是师爷?看完长知识了
文章图片
清代地大人多 , 政法制度更加烦琐 , 司法制度也不例外 , 清代地方官员直接负责司法审判 。
自宋朝开始 , 知县亲自坐堂审案 , 但并不全权负责 , 佐贰官也可以接受民事诉讼 , 上级政府也设有专门的审判机构 。
明朝时 , 在知府、知州、市政使分别设推官、判官、理问 , 各地再派巡按专司审判事务 。
清朝顺治前沿用明朝审判制度 , 后被废止 , 行政与司法都由地方官吏直接负责 , 使地方政府的责任更加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