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实际上,真正好的对联不仅要符合押韵的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其他诸多要求才行。如果做对联的人做出来的对联达不到这些要求,那可想而知,他做出的对联就肯定不会招人待见。这对一些自视清高的文人而言,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文章插图
首先就是要做到工整和平仄协调。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对联就是一种写在红色纸条上并需要贴在门口两侧的装饰品罢了。大家往往只在意写对联用的纸张大小符不符合自己对对联尺寸的要求,或者对联的价格能不能被自己接受,而根本不会去在意对联上书写的具体内容的情况。既如此,自然也就很少有人知道做对联需要讲求哪些规矩了。
【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却成为经典的佳对】其实,在我们做对联的时候,是必须要符合工整和平仄协调的规矩的。因为这样读起来时,才会有种朗朗上口的舒适感。如果一个人在做对联的时候连这一个基本要求都无法符合,那他做出的对联遣词再华丽,也是不会有人会欣赏的。
文章插图
其次,就是要做到赋予对联比较高深的意境。也就是说,对联虽然看起来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它却往往包含有非常高深的意境和寓意。如果做对联的人做出来的对联不符合这一规定,那他做出的对联也会变得无人问津。
除此之外,做对联的时候还有很多其他需要大家注意的规定存在,比如不能出现重复的字词等。如果大家连做对联需要讲求的基本规则都不知道的话,那肯定是没有办法做出比较令人赞叹的对联来的。
文章插图
古代文人墨客都习惯定期聚会,这样可以方便他们交流一下学习经验和心得等。而每次聚会的时候,大家都会边喝酒边以对联会友。即有人出一上联,然后找人对出下联来。如果对得好,那便可获得满堂喝彩。但若对得不好,也会招致来其他人的哄笑。所以对于古代文人而言,聚会时做对联不仅只是一个怡情的小游戏,更事关他们的尊严和学识问题。
有一次,当一些文人再次聚会时,就闹出了这样一个小趣事:当时有一人出了这样一个上联,即“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乍一看,大家都觉得蛮好对出下联的,毕竟我国汉语文字中存在不少合字可用。但是细想一下,大家却又都觉得这下联并不好做出来。
文章插图
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下联必须跟上联一样都用到合字;第二个原因是下联中不能再出现与上联重复的字,也就是说不能再出现一二三这三个数字;第三个原因则是上联中带有数字,那下联若想对得工整和符合做对联的要求,那也得出现数字性的文字才行。
这样一分析,原本跃跃欲试的文人便都不敢轻易出头对下联了。正巧这个时候,一个迟到的文人赶到了现场。本来按照规矩,他是需要自罚三杯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这个人不胜酒力,便决定用对出下联的方式来让他躲过被罚喝酒的“劫难”。结果,这个文人不但顺利对出了下联,而且他对出的下联还颇受大家认可。
文章插图
刚开始这个文人看了上联后,也发现它不是很好被对出来的。但是稍微思索了一番后,他便立即对出了下联来——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结果他刚将自己对出的下联说出来,便立即引来了众人的喝彩。因为他对出的这个下联不仅符合做对联需要符合的各项要求,而且耗时还非常少。
众人觉得此文人非常有才,自然就更加乐意与他交往了。毕竟古代文人的身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结交比自己更为优秀一些的人。既如此,那他们在遇到能对出这样一个有难度的对联来的文人时,自然就会表现出一副非常欣喜的样子来了。
文章插图
其实,别看古人都把做对联当成是一种用来消遣和比拼的方式,但是即便如此,对联流传到现代也并未像在古代的时候那样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正因为如此,很多现代人才会连做对联需要符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都还不清楚,就更不要说能够做到随口就做出一副比较好的对联来了。这对我们所有炎黄子孙而言,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大的损失。所以希望大家日后都能适当了解一下有关做对联的文化知识,千万别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给搞丢了。
- 专家们|殷墟大墓曾出土一个鼍鼓,古人制鼓为何不去甲片,让人至今想不通
- 戒断反应|你以为的提神醒脑,实则或许是自我暗示?掌握好4点,健康喝咖啡
- 智人|沂水跋山旧石器遗址,为何会改写东亚现代人类起源史
- 责权利|微软食堂为何会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只因为这一点
- 丫鬟|鸳鸯的发小闺蜜,为什么都是清一色大丫鬟?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茶香|为何有些茶,喝起来没有闻起来香?老茶师的“储茶方法”值得效仿
- 门店|1年关掉300家店,海底捞私自给顾客打标签,声称为了更好地服务
- 收复|郑成功身为海商,为何敢抗“天下之师”,还能“抽空”收复台湾?
- 茶叶蛋|飘香茶叶蛋